仇英的清涼世界_leo娛樂城出金流程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是中國人的精神憩息之地。仇英的畫筆,把讓人們樂而忘返的山水加倍精神化了,像是在造夢,畫中的山水像是超脫塵俗的神仙世界。他用周密的筆觸、明艷的色彩,讓造型最美的石頭和草木,以最和平的方式組合:瀑流和亭臺點綴其間,白衣飄飄的高人逸士在山林中盤桓,或者對坐論道,或者撫琴彈阮,或者品茗清談,沒有俗務牽纏,仿佛不染人間煙火。

這也讓人想起佛家所謂的清涼世界,沒有懊惱熱障,打消欲望和妄念,心地清凈適應。炎熱的夏天,仇英用竹影清風、蕉雨荷香,依然為人們營造了一處處心靈的清涼地。

草木亭亭

讓人感到清涼的植物,一定有竹林吧?青翠如玉的竹竿,亭亭地立著,構成富有節奏的美妙畫面,風吹動時,繁茂的竹葉婆娑搖動。有人說,種竹子,便是為了招攬清風。一定有梧桐樹吧?那是神話里鳳凰棲息的樹木,自然具有高潔的氣量。樹干和枝葉都那麼潔凈,不用倪瓚來洗,也已經不染塵滓。一定有芭蕉吧?綠葉那樣寬大,《聊齋》里的仙人拿它來裁剪衣服,隨風翩躚的風姿,真像仙子的綠色裙裾呢。人們在樹下仰望,碧綠的葉子撐起一片綠天。假如有些微雨,就更有輕響著的詩意了。也一定有荷花吧?滿池田田的綠葉,托起粉紅的菡萏,清風徐徐,荷香陣陣,碧葉在水波上晃漾。要有個涼亭才好,消受白蓮花世界,風來四面臥當中,那才是清爽而逍遙呢。

仇英的《竹梧消夏圖》,畫中有三個人,都是一襲白衣,都是散淡的世外高人。遠山迷蒙,綠竹猗猗,竹林下,兩人對坐,或許他們正在談莊子。一株繁茂的梧桐樹掩映下,是一座臨水的涼亭,一人右臂倚著欄桿,左手輕搖羽扇,目視溪流若有所思。

佛教徒自農歷四月十五日起靜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門行動,謂之結夏。《蕉陰結夏圖》中,這次仇英運用了他不常用的小寫意筆法,清勁利落,傅彩雅澹,讓樹石、人物更增了瀟灑氣韻。白色的山石聳立,透著剛硬勁挺,把芭蕉和綠竹映襯得更顯清雅。綠蔭下兩名高士席地對坐,一人彈奏著阮咸,另一人腳邊放著瑤琴,悄悄傾聽樂聲。一旁侍候茶水的童子也被樂聲吸引,側過火來往顧二人。另一幅《夏木垂陰圖》,則像這幅畫的空間轉換,還是這兩位高士,他們移身到了另一處山水間。這次仇英用上了他慣常的青綠山水畫法。青山高聳,環抱著山居院子,高大喬木的綠蔭下,有幾間草堂,正廳內,兩位高人依然對坐,一人撥阮,一人彈琴。文徵明的兒子文嘉題詩道:長夏齋居景物清,蕭然庭樹雨初晴。幽人會得默然意,不在琴聲在阮聲。

《竹深荷凈圖》,仇英畫在了扇面上。一處山居,讓人想起沈周的有竹莊,多種樹,少起屋,翠竹和綠樹密密匝匝。水榭中,兩位高士對坐,憑欄看著池中的荷花。讓人想起孟浩然的詩句: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芳香,竹露滴清響。水閣臨水,他總讓高士憑欄坐著,手拿扇子,對著荷花出神。就如他另一幅《水閣消夏圖》那樣,山勢崢嶸,飛瀑高掛,白衣高士憑欄斜臥,手里的團扇向著荷花輕拂,像是要扇來荷花的清香。讓人想起清代才女吳絳雪的回文詩《夏》:香蓮碧水動涼爽,水動涼爽夏日長。長日夏冷風動水,冷風動水碧蓮香。

高士何人

清涼世界中,那些高士是誰呢?他們也許是竹林七賢中人。彈琴的是嵇康吧,歷史上的大帥哥,身長七尺八寸,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他經常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后來遭人暗害,將要被處死的時候,仍然神色淡然,在刑場上要來瑤琴,撫一曲《廣陵散》,留下人間絕響。彈阮的是阮咸吧,世間的禮制似乎不是為他而設,他和姑姑的女僕相好,姑姑要出嫁,原來說好了把女僕留下的,但是女僕又被姑姑帶走了。此時他還在居母喪,正陪著客人呢,據說這事后,馬上騎上客人的馬去追,遇上以后,不由分說,拉了女僕,同騎一匹馬轉回家來。他妙解樂律,擅彈一種長頸琵琶,這種樂器于是也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了。

為什麼高士要拿著樂器呢?高山流水間,有大天然的天籟,高士們用樂器奏出的,是途經心靈涵化后的天地節奏。他們也需要知音,在默然相對時默契地切磋。高士可以是仇英敬拜的知識分子師友,比如沈周,他活了83歲,終生不出來當官,卻名滿江南,幾多京師的達官貴人都仰慕他的大名。就像吃飯飲水一樣,寫詩作畫是他每日最天然不過的事情,把生活過成了藝術人生。文徵明讚歎道:吾先生非人間人也,神仙人也!比如文徵明,他活了90歲,終生勤懇,溫文爾雅,終成吳門畫派一代宗師。他人品高潔,書畫有三不應,不給藩王作畫、不給太監作畫、不給外夷作畫(由於對倭寇侵華的行徑極度憤恨)。權相嚴嵩路過蘇州,訴苦文徵明不回拜其他人也就罷了,我路過蘇州,怎麼也不過來探望呢?顧璘說:此所認為衡山(文徵明的號)也,若不看別人只看你,成得個文衡山嗎?仇英便是受他的指點和提攜,一步步走上了技術畫家的途徑。

高士是仇英心中的夢想人物,是文明的使者,是人格的典范,是自由的化身,他們靈秀所鐘、心靈豐富,他們博學多才、通天貫地,他們高蹈風塵、蕭散玄遠,他多想自己也是他們中的一位啊。而出身寒微的仇英,在時人眼中卻沒有資格成為這樣的高士,即便他的畫作很暢銷,結識的文假名人許多,也曾一次次在高檔雅會合與會。這些人和仇英的心中總有一層隔膜,面臨他們,仇英敏感的心也肯定藏著些自卑,藏著些不甘吧。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生在江蘇太倉一個貧寒家庭,早年是個漆工,以替身彩繪亭臺財神娛樂城儲值返利計畫分析樓閣為生。工匠出身,幼而失學,使他失去了成為書生學士的時機。他年輕時展露出繪畫才華,得到了文徵明的賞識,并拜師周臣,開始系統吸取繪畫。他嫉妒沈周、文徵明、唐伯虎等人的文采風流,出口成章,但自己先天不足,只能在繪畫技法上研精覃思,做到自己能到達的極致,努力在畫面語言、作品氣韻中呈現書生情趣。這中間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他二十明年的時候,正是在向文徵明討教時期,文徵明要畫一幅《湘君湘夫人圖》送給王寵,完工人物白描之后,就讓仇英幫著設色,仇英兩次暈染上色,文徵明都不滿意,終于還是自己動手完工了畫作。文徵明要完工的這幅畫,是屈原歌詠過的神話人物,得要像《洛神賦圖》那樣帶著靈異玄幻,得要像敦煌壁畫那樣帶著遒逸古雅,此中色彩的微妙變化,是缺乏文化積淀的年輕仇英還不能懂得的。

山水留跡

《水閣消夏圖》中,高士天然是畫眼,他刺眼的白衣一下子就把人的眼光吸引過去了。他意態那麼閑雅,風範那麼瀟灑,是那樣的奪目。但靠著畫的右邊邊緣,仇英還畫了一個人物,那是一位在水中勞作的老農,他頭戴斗笠,蹲在一個圓形的菱桶里,手伸向水面,正在采擷莼菜。仇英為什麼要在情調悠閑的消夏圖里畫一個采莼的農人呢?或許是為了給畫面增添些田園之趣,就像大觀園里要建一處稻香村一樣,文士們也經常有這種陶淵明式的田園情結。但是,我卻從這個勞作的農人身上,想到了他自己。仇英在不起眼的場所,辛勤采摘鮮味供眾人享用,任憑人們目光聚焦于亮眼的高人逸士。

仇英用工匠的精謹立場,默默吸取,當真作畫。他不僅在文徵明、周臣等高手的指點下得到提拔,還精心臨摹古畫精品,如饑似渴地汲取掌握前人的技法。他以自己的才華和勤奮,取得了江南巨富、大珍藏家項元汴的青睞,項氏珍藏過的書畫作品大約在千余件以上,此中宋、元兩代的就有500余件,五代以前的有50多件,藏品之精、之宏富簡直無與倫比。就像歐洲的美第奇家屬贊助文藝復興三杰一樣,項元汴把仇英請到家中供養起來,一住便是十余年。仇英因此得以飽覽前賢名跡,潛心臨摹吸取,終以精湛而全面的畫藝獨領風騷。王寵說他:實父工于繪事,筆不妄下。樹石師劉松年,人物師吳道子,宮室師郭忠恕,山水師李思訓,其余唐宋名家無不摹仿,其妙以一人而兼眾長。

每視作畫的時候,仇英就進入了忘我境界,一筆筆精準地勾描,一點點精心地暈染,哪怕近鄰歌舞喧闐,他也充耳不聞。書生畫往往都是逸筆草草,片刻而成。仇英的一幅畫,卻經常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完工,可謂嘔心瀝血,兀兀窮年。我們展看《漢宮春曉圖卷》、摹《清明上河圖》等長卷時,都禁不住讚歎他的用功之勤、造境之美。

仇英不像文徵明、唐伯虎等人那樣留下了很多軼娛樂城註冊點數事,他躲在一隅,默默地畫,史冊上很難找到他的身影,至今我們也搞不清他的生卒年份。清道光年間,在蘇州滄浪包你發娛樂城提款亭內建起的五百名賢祠中,供奉了歷代與蘇州有淵源的五百余位先賢,很多功績遠不如仇英的人都躋身此中,仇英卻失去了列名的資格。理由可以想見,僅僅由於他不是代表的書生而已。

但他的努力和功績,眾人是看得見的,甚至連畫壇宗匠們也感覺不可企及。文徵明后來讚歎說:見仇實父畫,方是真畫,使吾曹皆有愧色。董其昌在題跋《仙弈圖》時說:仇實父是趙伯駒后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他留下了提純了世界之美的山水,營造了超脫物欲的清涼世界,盡管畫中沒有他的身影,但他已經化身在山水之中,秀麗而典雅,清奇而雋永。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是中國人的精神憩息之地。仇英的畫筆,把讓人們樂而忘返的山水加倍精神化了,像是在造夢,畫中的山水像是超脫塵俗的神仙世界。他用周密的筆觸、明艷的色彩,讓造型最美的石頭和草木,以最和平的方式組合:瀑流和亭臺點綴其間,白衣飄飄的高人逸士在山林中盤桓,或者對坐論道,或者撫琴彈阮,或者品茗清談,沒有俗務牽纏,仿佛不染人間煙火。

這也讓人想起佛家所謂的清涼世界,沒有懊惱熱障,打消欲望和妄念,心地清凈適應。炎熱的夏天,仇英用竹影清風、蕉雨荷香,依然為人們營造了一處處心靈的清涼地。

草木亭亭

讓人感到清涼的植物,一定有竹林吧?青翠如玉的竹竿,亭亭地立著,構成富有節奏的美妙畫面,風吹動時,繁茂的竹葉婆娑搖動。有人說,種竹子,便是為了招攬清風。一定有梧桐樹吧?那是神話里鳳凰棲息的樹木,自然具有高潔的氣量。樹干和枝葉都那麼潔凈,不用倪瓚來洗,也已經不染塵滓。一定有芭蕉吧?綠葉那樣寬大,《聊齋》里的仙人拿它來裁剪衣服,隨風翩躚的風姿,真像仙子的綠色裙裾呢。人們在樹下仰望,碧綠的葉子撐起一片綠天。假如有些微雨,就更有輕響著的詩意了。也一定有荷花吧?滿池田田的綠葉,托起粉紅的菡萏,清風徐徐,荷香陣陣,碧葉在水波上晃漾。要有個涼亭才好,消受白蓮花世界,風來四面臥當中,那才是清爽而逍遙呢。

仇英的《竹梧消夏圖》,畫中有三個人,都是一襲白衣,都是散淡的世外高人。遠山迷蒙,綠竹猗猗,竹林下,兩人對坐,或許他們正在談莊子。一株繁茂的梧桐樹掩映下,是一座臨水的涼亭,一人右臂倚著欄桿,左手輕搖羽扇,目視溪流若有所思。

佛教徒自農歷四月十五日起靜居寺院九十日,不財神娛樂城遊戲玩法出門行動,謂之結夏。《蕉陰結夏圖》中,這次仇英運用了他不常用的小寫意筆法,清勁利落,傅彩雅澹,讓樹石、人物更增了瀟灑氣韻。白色的山石聳立,透著剛硬勁挺,把芭蕉和綠竹映襯得更顯清雅。綠蔭下兩名高士席地對坐,一人彈奏著阮咸,另一人腳邊放著瑤琴,悄悄傾聽樂聲。一旁侍候茶水的童子也被樂聲吸引,側過火來往顧二人。另一幅《夏木垂陰圖》,則像這幅畫的空間轉換,還是這兩位高士,他們移身到了另一處山水間。這次仇英用上了他慣常的青綠山水畫法。青山高聳,環抱著山居院子,高大喬木的綠蔭下,有幾間草堂,正廳內,兩位高人依然對坐,一人撥阮,一人彈琴。文徵明的兒子文嘉題詩道:長夏齋居景物清,蕭然庭樹雨初晴。幽人會得默然意,不在琴聲在阮聲。

《竹深荷凈圖》,仇英畫在了扇面上。一處山居,讓人想起沈周的有竹莊,多種樹,少起屋,翠竹和綠樹密密匝匝。水榭中,兩位高士對坐,憑欄看著池中的荷花。讓人想起孟浩然的詩句: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芳香,竹露滴清響。水閣臨水,他總讓高士憑欄坐著,手拿扇子,對著荷花出神。就如他另一幅《水閣消夏圖》那樣,山勢崢嶸,飛瀑高掛,白衣高士憑欄斜臥,手里的團扇向著荷花輕拂,像是要扇來荷花的清香。讓人想起清代才女吳絳雪的回文詩《夏》:香蓮碧水動涼爽,水動涼爽夏日長。長日夏冷風動水,冷風動水碧蓮香。

高士何人

清涼世界中,那些高士是誰呢?他們也許是竹林七賢中人。彈琴的是嵇康吧,歷史上的大帥哥,身長七尺八寸,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他經常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后來遭人暗害,將要被處死的時候,仍然神色淡然,在刑場上要來瑤琴,撫一曲《廣陵散》,留下人間絕響。彈阮的是阮咸吧,世間的禮制似乎不是為他而設,他和姑姑的女僕相好,姑姑要出嫁,原來說好了把女僕留下的,但是女僕又被姑姑帶走了。此時他還在居母喪,正陪著客人呢,據說這事后,馬上騎上客人的馬去追,遇上以后,不由分說,拉了女僕,同騎一匹馬轉回家來。他妙解樂律,擅彈一種長頸琵琶,這種樂器于是也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了。

為什麼高士要拿著樂器呢?高山流水間,有大天然的天籟,高士們用樂器奏出的,是途經心靈涵化后的天地節奏。他們也需要知音,在默然相對時默契地切磋。高士可以是仇英敬拜的知識分子師友,比如沈周,他活了83歲,終生不出來當官,卻名滿江南,幾多京師的達官貴人都仰慕他的大名。就像吃飯飲水一樣,寫詩作畫是他每日最天然不過的事情,把生活過成了藝術人生。文徵明讚歎道:吾先生非人間人也,神仙人也!比如文徵明,他活了90歲,終生勤懇,溫文爾雅財神娛樂城精選遊戲推薦,終成吳門畫派一代宗師。他人品高潔,書畫有三不應,不給藩王作畫、不給太監作畫、不給外夷作畫(由於對倭寇侵華的行徑極度憤恨)。權相嚴嵩路過蘇州,訴苦文徵明不回拜其他人也就罷了,我路過蘇州,怎麼也不過來探望呢?顧璘說:此所認為衡山(文徵明的號)也,若不看別人只看你,成得個文衡山嗎?仇英便是受他的指點和提攜,一步步走上了技術畫家的途徑。

高士是仇英心中的夢想人物,是文明的使者,是人格的典范,是自由的化身,他們靈秀所鐘、心靈豐富,他們博學多才、通天貫地,他們高蹈風塵、蕭散玄遠,他多想自己也是他們中的一位啊。而出身寒微的仇英,在時人眼中卻沒有資格成為這樣的高士,即便他的畫作很暢銷,結識的文假名人許多,也曾一次次在高檔雅會合與會。這些人和仇英的心中總有一層隔膜,面臨他們,仇英敏感的心也肯定藏著些自卑,藏著些不甘吧。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生在江蘇太倉一個貧寒家庭,早年是個漆工,以替身彩繪亭臺樓閣為生。工匠出身,幼而失學,使他失去了成為書生學士的時機。他年輕時展露出繪畫才華,得到了文徵明的賞識,并拜師周臣,開始系統吸取繪畫。他嫉妒沈周、文徵明、唐伯虎等人的文采風流,出口成章,但自己先天不足,只能在繪畫技法上研精覃思,做到自己能到達的極致,努力在畫面語言、作品氣韻中呈現書生情趣。這中間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他二十明年的時候,正是在向文徵明討教時期,文徵明要畫一幅《湘君湘夫人圖》送給王寵,完工人物白描之后,就讓仇英幫著設色,仇英兩次暈染上色,文徵明都不滿意,終于還是自己動手完工了畫作。文徵明要完工的這幅畫,是屈原歌詠過的神話人物,得要像《洛神賦圖》那樣帶著靈異玄幻,得要像敦煌壁畫那樣帶著遒逸古雅,此中色彩的微妙變化,是缺乏文化積淀的年輕仇英還不能懂得的。

山水留跡

《水閣消夏圖》中,高士天然是畫眼,他刺眼的白衣一下子就把人的眼光吸引過去了。他意態那麼閑雅,風範那麼瀟灑,是那樣的奪目。但靠著畫的右邊邊緣,仇英還畫了一個人物,那是一位在水中勞作的老農,他頭戴斗笠,蹲在一個圓形的菱桶里,手伸向水面,正在采擷莼菜。仇英為什麼要在情調悠閑的消夏圖里畫一個采莼的農人呢?或許是為了給畫面增添些田園之趣,就像大觀園里要建一處稻香村一樣,文士們也經常有這種陶淵明式的田園情結。但是,我卻從這個勞作的農人身上,想到了他自己。仇英在不起眼的場所,辛勤采摘鮮味供眾人享用,任憑人們目光聚焦于亮眼的高人逸士。

仇英用工匠的精謹立場,默默吸取,當真作畫。他不僅在文徵明、周臣等高手的指點下得到提拔,還精心臨摹古畫精品,如饑似渴地汲取掌握前人的技法。他以自己的才華和勤奮,取得了江南巨富、大珍藏家項元汴的青睞,項氏珍藏過的書畫作品大約在千余件以上,此中宋、元兩代的就有500余件,五代以前的有50多件,藏品之精、之宏富簡直無與倫比。就像歐洲的美第奇家屬贊助文藝復興三杰一樣,項元汴把仇英請到家中供養起來,一住便是十余年。仇英因此得以飽覽前賢名跡,潛心臨摹吸取,終以精湛而全面的畫藝獨領風騷。王寵說他:實父工于繪事,筆不妄下。樹石師劉松年,人物師吳道子,宮室師郭忠恕,山水師李思訓,其余唐宋名家無不摹仿,其妙以一人而兼眾長。

每視作畫的時候,仇英就進入了忘我境界,一筆筆精準地勾描,一點點精心地暈染,哪怕近鄰歌舞喧闐,他也充耳不聞。書生畫往往都是逸筆草草,片刻而成。仇英的一幅畫,卻經常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完工,可謂嘔心瀝血,兀兀窮年。我們展看《漢宮春曉圖卷》、摹《清明上河圖》等長卷時,都禁不住讚歎他的用功之勤、造境之美。

仇英不像文徵明、唐伯虎等人那樣留下了很多軼事,他躲在一隅,默默地畫,史冊上很難找到他的身影,至今我們也搞不清他的生卒年份。清道光年間,在蘇州滄浪亭內建起的五百名賢祠中,供奉了歷代與蘇州有淵源的五百余位先賢,很多功績遠不如仇英的人都躋身此中,仇英卻失去了列名的資格。理由可以想見,僅僅由於他不是代表的書生而已。

但他的努力和功績,眾人是看得見的,甚至連畫壇宗匠們也感覺不可企及。文徵明后來讚歎說:見仇實父畫,方是真畫,使吾曹皆有愧色。董其昌在題跋《仙弈圖》時說:仇實父是趙伯駒后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他留下了提純了世界之美的山水,營造了超脫物欲的清涼世界,盡管畫中沒有他的身影,但他已經化身在山水之中,秀麗而典雅,清奇而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