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御花園古樹有何寓意_線上娛樂城比賽實況轉播頻道錄影回放

故宮的御花圃,是明清帝后休憩、游賞的皇家園林。御花圃的古代園林特色極為豐富,其代表典型之一,即為園中栽種的古樹。

御花圃中的各種古樹,不僅點綴著御花圃的景觀,而且是故宮豐富歷史文化的反應,更能體現出我國古代藝匠高超的營造聰明。

摛藻堂旁古柏有靈氣

御花圃東北角的摛藻堂,為乾隆皇帝貯藏《四庫全書薈要》的地方。摛藻堂西墻外有一株古柏,距今至少有600年歷史。此樹主干直徑約為043米,樹高約為73米,樹冠最寬處達62米。樹干半邊無皮,東、北兩側靠近摛藻堂西墻。由于培植時間長,枝干跨度較大,南側部位已用兩根立柱支撐,以防範樹傾斜。舊時,關于這棵古柏,宮中一直有這樣的傳聞:乾隆帝某年出宮巡幸時,這棵古柏突兀枯死。出巡時,時值炎夏,驕陽似火,乾隆帝卻感覺頭上有一朵綠云為其遮陰,且綠云造型很像這棵古柏的樹冠。乾隆帝回宮后,這棵古柏又復活了,乾隆帝以為它有靈氣,稱之為靈柏。

宮中栽植柏樹,重要理由在于柏樹是常青樹,是長壽和驅邪的象征,被視為吉利昌瑞之樹。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柏性后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

從長壽角度而言,陜西省黃陵縣黃帝廟有一株古柏,清代畢沅的《關中勝跡圖志》載其考之雜記,乃黃帝手植物。由此可推測,該柏樹有約5000年歷史。先秦《詩經鄘風柏舟》中,亦載有泛彼柏舟(飄來一條柏木船),可見柏樹培植歷史之久遠。唐代歐陽詢的《藝文類聚》載:松柏為百木長也,而守宮闕。

從驅邪角度而言,古代人以為柏木可以驅逐罔象(傳說中的一種水怪),因而用柏木來驅邪。如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載: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與柏。

摛藻堂西墻上,刻有乾隆御制詩《御花圃古柏行》:摛藻堂邊一株柏,根盤厚地枝挐天。八千春秋僅傳說,厥壽少當四百年喬木頗與世臣類,作歌詎止斐鴻篇。

這首詩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在詩中以為:這株柏樹是御花圃中最有靈氣的一株柏樹;它樹干粗壯,向東傾斜,猶如靠著摛藻堂的墻壁一般;它的形狀固然似枯木,但它的靈性猶如《周易》乾卦之九二爻辭(即大德大才之人有所作為),且利于乾隆帝明志;盡管它不如韋偃(唐代畫家)繪制的松柏挺直,但它履歷了明代洪熙、宣德年間(1425年至1435年)的統治,又見證甲申年(1644年)明朝的滅亡。乾隆帝在詩中最后,將這株古柏比方為世臣,予以夸贊。

乾隆期間官員錢維城繪有《御花圃古柏圖軸》,畫面上除了這株蒼勁挺拔、略帶前傾的古柏外,乾隆還御筆題寫了《御花圃古柏行》一詩。

人字柏蘊含天人合一

人字柏也是御花圃內對照受關注的古樹。所謂人字柏,即一棵柏樹通過人為的方式,在根部中間或一側,被分為兩個部門;各部門長出地面一定高度后,又堅固合并在一起,形成一個人字;合并后的枝干則繼續往上生長,成為大樹。

萬春亭的四周、千秋亭的北面以及欽安殿與天一門之間,都栽種有人字柏。萬春亭西面的人字柏為明代栽種,距今400余年;東面、南面的人字柏為清代栽種,距今200余年;北面的人字柏已枯死,但有紫藤環繞。從造型特點來看,每棵人字柏均為樹干在根部門成兩部門,兩者間距約06米;兩樹干往上逐步合并一體,形成一個較大的人字。此中,西面的人字柏由于栽種時間相對較早,主干憨厚粗壯;然而由於古代人修剪樹根的理由,此樹人字左右兩側粗細差距明顯:左側樹干直徑達12米左右,右側樹干直徑僅03米左右,且與前者交匯的方式,猶如為前者提供一根拐杖,以利于前者向上生長。

東面、南面的人字柏栽種時間相對較晚,其主干較細,下部門開的兩枝干粗細差距不明顯。北面的人字柏盡管已枯死,可是其現存的樹木雄壯粗大、枝干盤旋而上,兼有紫藤環繞,造型仍不失為御花圃中的一道風景,亦有古柏藤蘿之佳譽。

御花圃里的人字柏,為古代人刻意修剪樹干形成;人字柏除了營造豐富的花圃景觀特色外,還用于增添御花圃中人的元素,以突出天、地、人相混合的氛氣,并體現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等文化意境。古代人以為萬物雖差異,但皆受于道,因而均無分別,且是相通統一的,因而有萬物一體之說。如戰國期間莊周的《莊子》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古代人又以為人的行事須符合天意,天人之間相互混合,方可到達完滿境界,因而又有天人合一之說。如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載:是故事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天,即相對地面而言的天空,且被古代人以為具有超越天然的神性。如《春秋繁露郊語》載: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需要說明的是:御花圃中的人字柏,重要圍繞萬春亭、千秋亭栽種。而這兩座建筑的造型特點,均為圓形上檐、方形下檐,與天圓場所的古代哲學理念相符合。天圓場所是天人合一的一種注解。此中,圓與天對應,方與地對應。由此亦可說明:人字柏涵蓋天人合一的文化含義。

連理柏相向倚靠

所謂連理柏,即兩棵間隔接近的柏樹生長到一定年份后,其相鄰的樹干交織在一起,形成雷同拱門的造型;或者兩棵間隔接近的柏樹,其相鄰的樹干途經人工修剪,并用油布裹嚴,歷經一段時間后,便長在了一起,形成拱門造型。

在御花圃內的坤寧門與天一門之間,有一對連理柏。此連理柏為清代栽種,距今約200年。兩棵柏樹間隔接近,各樹干向上直長一人多高后,便開始相向倚靠,各向對方伸出一側枝,彎曲并盤繞到對方樹干上,呈向上繼續生長之勢。由于此連理柏歷經時間持久,兩棵柏樹伸出的側枝瘦骨嶙峋,且左側樹干上還有對照明顯的凹痕,應該是曾經受到蟲害后衰敗所致。連理柏周邊的石質防護欄板,為比年增設。

連理柏為兩棵柏樹的枝干連理,而連理枝在我國古代含義忠貞不渝的戀愛。如據晉代干寶的《搜神記》載:宋國末代國君康王的舍人韓憑娶了何氏為妻,由于何氏長得漂亮,因而被宋康王霸占;不久,韓憑和何氏相約自殺殉情;宋康王得知后大怒,讓當地人安葬兩人,兩個墳頭分解相望;不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兩棵大梓樹差別從兩個墳頭長出,十來天長得一抱粗,其樹干彎曲靠攏,樹根在地下纏繞,樹枝在天空交錯(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贏家娛樂城優惠玩法,枝錯于上)。又如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有: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此中連理枝一詞,比方楊貴妃與唐玄宗戀愛深厚,生死相隨。

故宮御花圃內的連理柏,有傳言末代皇帝溥儀和婉容在此處合影,但筆者未查到相關證據。清代宮廷的老照片中,有一幅是豪神娛樂城 遊戲種類溥儀、溥杰、毓崇在此連理柏前的合影。照片中,溥杰、毓崇差別站在兩棵柏樹前,溥儀則站在連理枝的正下方。他戴著墨鏡,雙手扶胯,一腳在前一腳在后,做出搞怪姿勢。需要說明的是,溥儀在毓慶宮唸書時,溥杰、毓崇是溥儀的伴讀。

龍爪槐祈愿國泰民安

御花圃內有兩株龍爪槐,差別位于絳雪軒、養性齋前。此中,絳雪軒前的龍爪槐被稱為北京龍爪槐之最。這棵龍爪槐栽種于明朝,距今約400年。樹冠東西長約103米,南北長約93米;樹干粗壯,主干最大直徑可達15米,猶如一把巨大的傘柄。而此傘柄由向四周擴展,橫向伸出數根支干;各支干亦粗壯,直徑可達04米,造型盤曲遒勁、盤旋而上,如數條巨龍在空中飛舞一般。由于橫向的樹干過于粗壯,其下方已設有若干鐵質支撐予以保衛。各支干之上,又有無數枝小枝條下垂,似一只只龍爪騰空;枝條上密密麻麻的2023 娛樂城推薦綠葉,如附在龍爪四周的龍鱗。此樹造型優雅,天然成趣。從史料來看,龍爪槐稱呼多見于明代及以后。如明代顧起元的《客座贅語》載:龍爪槐,蟠曲如虬龍挐攫之形,樹不甚高,僅可丈許;清代方濬師的《蕉軒隨錄》載:京師宣武門外龍爪槐古剎,為書生游宴之地等。

古代人栽植槐樹,以指代身份顯赫的官職。西周的《周禮》載:面三槐,三公位焉。意即宮中身份最高的三個職位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在朝見帝王時,會面向三棵槐樹站立。北宋蘇軾的《三槐堂銘》載:北宋大臣王祐,曾經在自己的庭院中栽下了三棵槐樹,說:我的後代一定有位列三公的人(吾後代必有為三公者)。后來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間擔任了宮中宰相。故后人將三槐、登槐鼎之任喻三公之官位;將宰輔大臣稱槐宰、槐岳、槐卿;將有信譽的公卿稱槐望。另因槐樹在古代皇宮中多被栽植,因而又有宮槐之稱譽。如唐代白居易的《早蟬》載:憶昔在東掖,宮槐花下聽,清代乾隆帝的《補槐》載:宮槐行數闕,周視有需補等。

比擬一般的槐樹而言,御花圃中的龍爪槐有著更深的文化含義。明清期間的紫禁城,為天子執政及生活的地方,龍的形象幾乎無處不在。如作為故宮要點建在線賭場最低存款筑的太和殿,其內部金柱、寶座、藻井、彩畫等部位,均有造型各異的龍。御花圃為帝后休憩的地方,龍爪槐的造型與命名和天子的地位親暱相關。不僅如此,龍爪為龍身體上的主要部位,亦為龍施展各種本領的主要法寶。槐樹的龍爪,其形象突出,恰比皇帝統治天下的手段。因而此龍爪槐被栽植于御花圃中,含義皇恩浩蕩,國泰民安。

故宮的御花圃,是明清帝后休憩、游賞的皇家園林。御花圃的古代園林特色極為豐富,其代表典型之一,即為園中栽種的古樹。

御花圃中的各種古樹,不僅點綴著御花圃的景觀,而且是故宮豐富歷史文化的反應,更能體現出我國古代藝匠高超的營造聰明。

摛藻hoya娛樂城體驗金堂旁古柏有靈氣

御花圃東北角的摛藻堂,為乾隆皇帝貯藏《四庫全書薈要》的地方。摛藻堂西墻外有一株古柏,距今至少有600年歷史。此樹主干直徑約為043米,樹高約為73米,樹冠最寬處達62米。樹干半邊無皮,東、北兩側靠近摛藻堂西墻。由于培植時間長,枝干跨度較大,南側部位已用兩根立柱支撐,以防範樹傾斜。舊時,關于這棵古柏,宮中一直有這樣的傳聞:乾隆帝某年出宮巡幸時,這棵古柏突兀枯死。出巡時,時值炎夏,驕陽似火,乾隆帝卻感覺頭上有一朵綠云為其遮陰,且綠云造型很像這棵古柏的樹冠。乾隆帝回宮后,這棵古柏又復活了,乾隆帝以為它有靈氣,稱之為靈柏。

宮中栽植柏樹,重要理由在于柏樹是常青樹,是長壽和驅邪的象征,被視為吉利昌瑞之樹。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柏性后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乃多壽之木。

從長壽角度而言,陜西省黃陵縣黃帝廟有一株古柏,清代畢沅的《關中勝跡圖志》載其考之雜記,乃黃帝手植物。由此可推測,該柏樹有約5000年歷史。先秦《詩經鄘風柏舟》中,亦載有泛彼柏舟(飄來一條柏木船),可見柏樹培植歷史之久遠。唐代歐陽詢的《藝文類聚》載:松柏為百木長也,而守宮闕。

從驅邪角度而言,古代人以為柏木可以驅逐罔象(傳說中的一種水怪),因而用柏木來驅邪。如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載: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與柏。

摛藻堂西墻上,刻有乾隆御制詩《御花圃古柏行》:摛藻堂邊一株柏,根盤厚地枝挐天。八千春秋僅傳說,厥壽少當四百年喬木頗與世臣類,作歌詎止斐鴻篇。

這首詩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在詩中以為:這株柏樹是御花圃中最有靈氣的一株柏樹;它樹干粗壯,向東傾斜,猶如靠著摛藻堂的墻壁一般;它的形狀固然似枯木,但它的靈性猶如《周易》乾卦之九二爻辭(即大德大才之人有所作為),且利于乾隆帝明志;盡管它不如韋偃(唐代畫家)繪制的松柏挺直,但它履歷了明代洪熙、宣德年間(1425年至1435年)的統治,又見證甲申年(1644年)明朝的滅亡。乾隆帝在詩中最后,將這株古柏比方為世臣,予以夸贊。

乾隆期間官員錢維城繪有《御花圃古柏圖軸》,畫面上除了這株蒼勁挺拔、略帶前傾的古柏外,乾隆還御筆題寫了《御花圃古柏行》一詩。

人字柏蘊含天人合一

人字柏也是御花圃內對照受關注的古樹。所謂人字柏,即一棵柏樹通過人為的方式,在根部中間或一側,被分為兩個部門;各部門長出地面一定高度后,又堅固合并在一起,形成一個人字;合并后的枝干則繼續往上生長,成為大樹。

萬春亭的四周、千秋亭的北面以及欽安殿與天一門之間,都栽種有人字柏。萬春亭西面的人字柏為明代栽種,距今400余年;東面、南面的人字柏為清代栽種,距今200余年;北面的人字柏已枯死,但有紫藤環繞。從造型特點來看,每棵人字柏均為樹干在根部門成兩部門,兩者間距約06米;兩樹干往上逐步合并一體,形成一個較大的人字。此中,西面的人字柏由于栽種時間相對較早,主干憨厚粗壯;然而由於古代人修剪樹根的理由,此樹人字左右兩側粗細差距明顯:左側樹干直徑達12米左右,右側樹干直徑僅03米左右,且與前者交匯的方式,猶如為前者提供一根拐杖,以利于前者向上生長。

東面、南面的人字柏栽種時間相對較晚,其主干較細,下部門開的兩枝干粗細差距不明顯。北面的人字柏盡管已枯死,可是其現存的樹木雄壯粗大、枝干盤旋而上,兼有紫藤環繞,造型仍不失為御花圃中的一道風景,亦有古柏藤蘿之佳譽。

御花圃里的人字柏,為古代人刻意修剪樹干形成;人字柏除了營造豐富的花圃景觀特色外,還用于增添御花圃中人的元素,以突出天、地、人相混合的氛氣,并體現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等文化意境。古代人以為萬物雖差異,但皆受于道,因而均無分別,且是相通統一的,因而有萬物一體之說。如戰國期間莊周的《莊子》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古代人又以為人的行事須符合天意,天人之間相互混合,方可到達完滿境界,因而又有天人合一之說。如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載:是故事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天,即相對地面而言的天空,且被古代人以為具有超越天然的神性。如《春秋繁露郊語》載: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需要說明的是:御花圃中的人字柏,重要圍繞萬春亭、千秋亭栽種。而這兩座建筑的造型特點,均為圓形上檐、方形下檐,與天圓場所的古代哲學理念相符合。天圓場所是天人合一的一種注解。此中,圓與天對應,方與地對應。由此亦可說明:人字柏涵蓋天人合一的文化含義。

連理柏相向倚靠

所謂連理柏,即兩棵間隔接近的柏樹生長到一定年份后,其相鄰的樹干交織在一起,形成雷同拱門的造型;或者兩棵間隔接近的柏樹,其相鄰的樹干途經人工修剪,并用油布裹嚴,歷經一段時間后,便長在了一起,形成拱門造型。

在御花圃內的坤寧門與天一門之間,有一對連理柏。此連理柏為清代栽種,距今約200年。兩棵柏樹間隔接近,各樹干向上直長一人多高后,便開始相向倚靠,各向對方伸出一側枝,彎曲并盤繞到對方樹干上,呈向上繼續生長之勢。由于此連理柏歷經時間持久,兩棵柏樹伸出的側枝瘦骨嶙峋,且左側樹干上還有對照明顯的凹痕,應該是曾經受到蟲害后衰敗所致。連理柏周邊的石質防護欄板,為比年增設。

連理柏為兩棵柏樹的枝干連理,而連理枝在我國古代含義忠貞不渝的戀愛。如據晉代干寶的《搜神記》載:宋國末代國君康王的舍人韓憑娶了何氏為妻,由于何氏長得漂亮,因而被宋康王霸占;不久,韓憑和何氏相約自殺殉情;宋康王得知后大怒,讓當地人安葬兩人,兩個墳頭分解相望;不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兩棵大梓樹差別從兩個墳頭長出,十來天長得一抱粗,其樹干彎曲靠攏,樹根在地下纏繞,樹枝在天空交錯(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如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有: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此中連理枝一詞,比方楊貴妃與唐玄宗戀愛深厚,生死相隨。

故宮御花圃內的連理柏,有傳言末代皇帝溥儀和婉容在此處合影,但筆者未查到相關證據。清代宮廷的老照片中,有一幅是溥儀、溥杰、毓崇在此連理柏前的合影。照片中,溥杰、毓崇差別站在兩棵柏樹前,溥儀則站在連理枝的正下方。他戴著墨鏡,雙手扶胯,一腳在前一腳在后,做出搞怪姿勢。需要說明的是,溥儀在毓慶宮唸書時,溥杰、毓崇是溥儀的伴讀。

龍爪槐祈愿國泰民安

御花圃內有兩株龍爪槐,差別位于絳雪軒、養性齋前。此中,絳雪軒前的龍爪槐被稱為北京龍爪槐之最。這棵龍爪槐栽種于明朝,距今約400年。樹冠東西長約103米,南北長約93米;樹干粗壯,主干最大直徑可達15米,猶如一把巨大的傘柄。而此傘柄由向四周擴展,橫向伸出數根支干;各支干亦粗壯,直徑可達04米,造型盤曲遒勁、盤旋而上,如數條巨龍在空中飛舞一般。由于橫向的樹干過于粗壯,其下方已設有若干鐵質支撐予以保衛。各支干之上,又有無數枝小枝條下垂,似一只只龍爪騰空;枝條上密密麻麻的綠葉,如附在龍爪四周的龍鱗。此樹造型優雅,天然成趣。從史料來看,龍爪槐稱呼多見于明代及以后。如明代顧起元的《客座贅語》載:龍爪槐,蟠曲如虬龍挐攫之形,樹不甚高,僅可丈許;清代方濬師的《蕉軒隨錄》載:京師宣武門外龍爪槐古剎,為書生游宴之地等。

古代人栽植槐樹,以指代身份顯赫的官職。西周的《周禮》載:面三槐,三公位焉。意即宮中身份最高的三個職位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在朝見帝王時,會面向三棵槐樹站立。北宋蘇軾的《三槐堂銘》載:北宋大臣王祐,曾經在自己的庭院中栽下了三棵槐樹,說:我的後代一定有位列三公的人(吾後代必有為三公者)。后來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間擔任了宮中宰相。故后人將三槐、登槐鼎之任喻三公之官位;將宰輔大臣稱槐宰、槐岳、槐卿;將有信譽的公卿稱槐望。另因槐樹在古代皇宮中多被栽植,因而又有宮槐之稱譽。如唐代白居易的《早蟬》載:憶昔在東掖,宮槐花下聽,清代乾隆帝的《補槐》載:宮槐行數闕,周視有需補等。

比擬一般的槐樹而言,御花圃中的龍爪槐有著更深的文化含義。明清期間的紫禁城,為天子執政及生活的地方,龍的形象幾乎無處不在。如作為故宮要點建筑的太和殿,其內部金柱、寶座、藻井、彩畫等部位,均有造型各異的龍。御花圃為帝后休憩的地方,龍爪槐的造型與命名和天子的地位親暱相關。不僅如此,龍爪為龍身體上的主要部位,亦為龍施展各種本領的主要法寶。槐樹的龍爪,其形象突出,恰比皇帝統治天下的手段。因而此龍爪槐被栽植于御花圃中,含義皇恩浩蕩,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