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家靠荷爾蒙寫作自勉的馬伯庸,許是真有馬不停蹄的基因傳承:從事職業創作尚不滿10年,就以令人恐慌的速度,馳騁歷史小說、神話小說、科幻小說等多個領域,在當今文學界聲名鵲起。由于深諳大局+小吏的排兵列陣,再若無其事地點綴些共鳴當下的佐料,馬伯庸的每部作品一經出版,幾乎都能引來眾多擁躉。大約早就堅持了不想當美食家的歷史喜好者絕對不是好的小說家的夢想,在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食南之徒》中,馬伯庸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以蜻蜓點水之筆順帶過些甘旨肥濃的美食癮,而是讓《史記》可輯的老饕漢使唐蒙,一頭撲進美食的洪流,大搖大擺地當起吃貨。
為歷史的復雜性提供解讀
歷史的長河浩浩湯湯,人物、事件數不勝數,但有幸載入汗青的,卻是鳳毛麟角;至于那些被工夫和灰塵掩去的部門,要麼任其沉睡,要麼就打撈起細節,把未知的可能叫醒。早在一百年前,魯迅的《故事新編》、施蟄存的《將軍底頭》等作品,就試圖在歷史、神話和名著的褶皺中爬梳剔抉,以順理成章的想象和陳述,為那些可能被略去的復雜性提供解讀。
馬伯庸的典型作《長安的荔枝》,就以一騎塵世妃子笑的名句為情節構架,以徽州文書中紀錄的周德文的坎坷履歷為精神血肉,建構起了一部五千里外運荔枝的小人物辛酸史。在《食南之徒》中,馬伯庸信手撿拾的仍是兩條線索:一條是《史記》對唐蒙通夜郎寥寥數筆的紀實,小說23萬余字的情節都由此鋪陳;另一條是南越王宮舊址出土的壺棗一木竹簡,馬伯庸的一系列附會和假想,比如孝景帝狐死首丘的暗諷,比如南越王趙佗頒發轉運策阻斷南北貿易的由甲等等,都因循著這根竹簡所附著的濃厚鄉愁。
在《食南之徒》的后記中,馬伯庸寫道,書中涉及的南越國各種風土、掌故、器具、建筑風格等,皆有考古佐證;事實上,也大抵如此。小說提及的甑(食器)、釜壺(炊器)、胥余果(椰子)、五斂子(陽桃)、爰書(司法文書)、珠水(珠江)等名,皆採用了秦漢古稱。此外,小說有一處提到了趙眜用燕窩接待莊助,但據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所寫,遍檢宋人筆記,都沒有發明宋朝人吃海參、魚翅、燕窩的紀錄。吃這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約從明朝才開始。《食南之徒》將燕窩食用史推前了1500長年,天然可以以為是一種錯訛,但海絲之路在秦漢時已經形成,肇始于爪哇的燕窩,此時由海絲之路傳入南越,并長期僅供宮廷而不為人知,也非沒有可能。
就像長篇小說《兩京十五日》里,朱瞻基、于謙、朱高煦等歷史人物魚貫出場一樣,《食南之徒》中最為要點的人物,比如漢朝的唐蒙、莊助、王恢、路博德,南越國的任囂、呂嘉和三代南越王趙佗、趙眜、趙嬰齊,也都真實存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趙眜,在《史記》《漢書》等典籍中,南越文王的名字均被紀錄為趙胡,1983年南越王墓發掘后,趙胡的真名趙眜才周知于天下。這當然表明,歷史的發展一直都在連續不斷豐富、連續不斷糾偏,就譬如《食南之徒》中對于唐蒙出使南穿過程、任囂為何傳位趙佗、趙佗到底因何病故等細節的想象,看似純屬推斷,但跟著更多歷史細節的浮出,誰又能在當下就斬釘截鐵地證偽?就像戴錦華所說的:歷史從來不是關于過去的,歷史從來都是關于未來的。與此同時,史書對趙眜多病孱弱,生無建樹的描述,也在《食南之徒》大老爺娛樂城註冊步驟中得到了承接。小說中趙眜最關懷的,基本不是什麼王位帝位,而是睡個好覺,趙眜本性上還是個害怕風雨的嬰孩等細節,看似與慣例的天子形象大相徑庭,但比較史實里的趙眜人設,卻又出奇契合。
由淡到濃的食貨唐蒙
長年來,馬伯庸始終鐘情于小人物寫作,即便《兩京十五日》《太白金星有點煩》等小說中,主人公們都是大人物地位,但就其某時某刻的境況而言,卻也是卑微的小人物。
和《長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毫無知情地入坑一樣,《食南之徒》的主人公唐蒙,也是莫名其妙地就被卷入歷史。但馬伯庸意欲塑造的絕對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倒霉鬼,而是他們如何從順其天然變為逆天改命,并終極在歷史的浪潮中全身而退。
唐蒙身上有許多標簽,除了聰慧機警、堅忍不拔、一諾千金這些絕對正面的品格之外,還有兩個相對雜糅的符號:一個是吃貨,另一個是淡人唐蒙的有趣、唐蒙的糾結,也都是嫁接于此。
正如前文所說,唐蒙的貪吃屬性源自于《史記》所載,但比擬較《史記》的簡筆勾勒,馬伯庸則是大揮筆墨。《食南之徒》甫一開篇,映入眼簾的便是唐蒙孜孜不倦、大快朵頤的吃貨形象。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唐蒙時刻踐行著民以食為天的最高夢想:進入南越國,被番禺城民投擲五斂子,唐蒙脫口而出的竟是(這東西)好吃嗎?;尋訪任延壽中毒途經時,面臨老莊丁隨口一句咬死人的蛇是大不吉,不如吃了,唐蒙立馬反問的也是好吃嗎?
當然,唐蒙絕對不但是沉溺于口腹之欲的饞貓,想必深諳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食品同樣是他參透人生的關鍵索引:行舟過程中,面臨江面綿密的細雨,他遐想到熬煮的稻米羹,并生發出造化為廚,天地為釜的感觸;和兩代南越王進餐時,引用起《尚書》里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句子,并感觸明說鹽梅乃料理必備之調料,實則是說要善用賢良之人為佐使,國政方可清明。這些,足見唐蒙這個吃貨不僅毫不糊涂,而且還讓人肅然起敬。
起初,唐蒙的形象一目了然,那便是仗著小智慧而堅持選擇躺平的小吏,風吹雨打、刀山火海,什麼都撼動不了,就連被娛樂城體驗金規則囚禁在塢堡生死未卜,都能四仰八叉,發出香甜的呼嚕聲。但馬伯庸沒有讓唐蒙在淡人的道上走到黑,當小說行進到三分之二時,原先還在躺平和上進間徘徊的唐蒙,突兀濃度飆升,并且奮起一躍。
唐蒙由淡到濃的轉變,就連小說中常伴左右的黃同都大為不解,唐副使你網上賭場支付速度明明從一開始就不愿意來嶺南,何以目前這麼拼?唐蒙以我是為了那一罐蜀枸醬搪塞草率,實則卻是附著在蜀枸醬上的允諾和人性,讓他錨定了決心。《史記》對于唐蒙為何頑固于探究蜀枸醬只字未提。馬伯庸虛構了甘蔗這個生活在最底層的平民腳色,并用唐蒙和甘蔗的君子之約,填補了歷史空缺,也為那些被正史輕忽的小人物們找到了一席之位。
在緊張和松弛間自如拿捏
從影戲到電視劇,從舞臺劇到網絡游戲,馬伯庸儼然已經成為當下文學衍生產業中炙手可熱的IP。一方面,馬伯庸本就擁有龐大的讀者群,僅《長安的荔枝》一部作品,豆瓣評分人數就多達183萬;另一方面,馬伯庸的小說天生就具有影視改編的獨特優勢,且不論緊湊的情節總讓人欲罷不能,就連小說敘事的技能也是百轉千回。
《食南之徒》用的第三人稱,敘事主體在唐蒙、莊助等差異人物之間頻繁切換,既實現了對敘事場景的最大水平顯現,也是以彼觀己,加倍立體地塑造了人物。比如,小說有一段寫莊助的暴怒,短短80余字,視角轉換就多達三次:先寫莊助自己,橫劍于膝,振臂一撅;再寫利劍,發出一聲哀鳴,竟斷折成兩截;最后寫黃同之所見,發明這位無論何時都維持著儀態的翩翩貴公子,陡然露出一種近乎垮掉的扭曲神情三位一體的陳述視角,讓主體的情緒、物體的變化、客體的感官全都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令人窒息的緊繃感。又比如,在初訪梅耶酒肆的故事中,馬伯庸先讓尋訪者脫去了人物地位,但凡提及都只稱呼客人;低存在感的客人形象,更為有利的把讀者注意力聚攏在酒肆主人梅耶身上;至于尋訪者,就當他是個無關緊要的路人甲吧。然而,待到甘蔗出現,客人的稱呼立馬收回,敘事中言必提唐蒙,讀者的注意力趕快被拉了返來。
馬伯庸的確是個拿捏韻律的好手。讀者的緊張、讀者的松弛,全由他一手操弄。當唐蒙被誣告埋設人偶詛咒趙佗時,莊柱和趙眜之間的氣氛已經緊張到凝固,但一旁的趙嬰齊卻突兀問道:先生明日還來講學嗎?一句不合時宜的發問,使得這位未來君主的荒誕躍然紙上,劍拔弩張的敘事也因此舒緩,焦急的讀者終于舒了口氣。當莊助和唐蒙緊張地商討著南越稱帝的大事時,讀者也正沉醉于對事態進展的推斷。但唐蒙卻一張開嘴,冒出一個嗝,吃貨的形象再次凸顯,讀者的嚴厲臉也隨之消解。
早年的馬伯庸,多次收獲科幻文學銀河獎、人民文學獎等主要獎項。但跟著作品的暢銷,馬伯庸好像也被隔絕在了嚴厲文學的視野之外。嚴厲性和流行性從來就不是有你沒我的關系,馬伯庸對歷史的揣度、對人性的推演,理應和傳統的嚴厲文學一樣,同樣值得尊重。
用作家靠荷爾蒙寫作自勉的馬伯庸,許是真有馬不停蹄的基因傳承:從事職業創作尚不滿10年,就以令人恐慌的速度,馳騁歷史小說、神話小說、科幻小說等多個領域,在當今文學界聲名鵲起。由于深諳大局+小吏的排兵列陣,再若無其事地點綴些共鳴當下的佐料,馬伯庸的每部作品一經出版,幾乎都能引來眾多擁躉。大約早就堅持了不想當美食家的歷史喜好者絕對不是好的小說家的夢想,在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食南之徒》中,馬伯庸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以蜻蜓點水之筆順帶過些甘旨肥濃的美食癮,而是讓《史記》可輯的老饕漢使唐蒙,一頭撲進美食的洪流,大搖大擺地當起吃貨。
為歷史的復雜性提供解讀
歷史的長河浩浩湯湯,人物、事件數不勝數,但有幸載入汗青的,卻是鳳毛麟角;至于那些被工夫和灰塵掩去的部門,要麼任其沉睡,要麼就打撈起細節,把未知的可能叫醒。早在一百年前,魯迅的《故事新編》、施蟄存的《將軍底頭》等作品,就試圖在歷史、神話和名著的褶皺中爬梳剔抉,以順理成章的想象和陳述,為那些可能被略去的復雜性提供解讀。
馬伯庸的典型作《長安的荔枝》,就以一騎塵世妃子笑的名句為情節構架,以徽州文書中紀錄的周德文的坎坷履歷為精神血肉,建構起了一部五千里外運荔枝的小人物辛酸史。在《食南之徒》中,馬伯庸信手撿拾的仍是兩條線索:一條是《史記》對唐蒙通夜郎寥寥數筆的紀實,小說23萬余字的情節都由此鋪陳;另一條是南越王宮舊址出土的壺棗一木竹簡,馬伯庸的一系列附會和假想,比如孝景帝狐死首丘的暗諷,比如南越王趙佗頒發轉運策阻斷南北貿易的由甲等等,都因循著這根竹簡所附著的濃厚鄉愁。
在《食南之徒》的后記中,馬伯庸寫道,書中涉及的南越國各種風土、掌故、器具、建筑風格等,皆有考古佐證;事實上,也大抵如此。小說提及的甑(食器)、釜壺(炊器)、胥余果(椰子)、五斂子(陽桃)、爰書(司法文書)、珠水(珠江)等名,皆採用了秦漢古稱。此外,小說有一處提到了趙眜用燕窩接待莊助,但據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所寫,遍檢宋人筆記,都沒有發明宋朝人吃海參、魚翅、燕窩的紀錄。吃這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約從明朝才開始。《食南之徒》將燕窩食用史推前了1500長年,天然可以以為是一種錯訛,但海絲之路在秦漢時已經形成,肇始于爪哇的燕窩,此時由海絲之路傳入南越,并長期僅供宮廷而不為人知,也非沒有可能。
就像長篇小說《兩京十五日》里,朱瞻基、于謙、朱高煦等歷史人物魚貫出場一樣,《食南之徒》中最為要點的人物,比如漢朝的唐蒙、莊助、王恢、路博德,南越國的任囂、呂嘉和三代南越王趙佗、趙眜、趙嬰齊,也都真實存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趙眜,在《史記》《漢書》等典籍中,南越文王的名字均被紀錄為趙胡,1983年南越王墓發掘后,趙胡的真名趙眜才周知于天下。這當然表明,歷史的發展一直都在連續不斷豐富、連續不斷糾偏,就譬如《食南之徒》中對于唐蒙出使南穿過程、任囂為何傳位趙佗、趙佗到底因何病故等細節的想象,看似純屬推斷,但跟著更多歷史細節的浮出,誰又能在當下就斬釘截鐵地證偽?就像戴錦華所說的:歷史從來不是關于過去的,歷史從來都是關于未來的。與此同時,史書對趙眜多病孱弱,生無建樹的描述,也在《食南之徒》中得到了承接。小說中趙眜最關懷的,基本不是什麼王位帝位,而是睡個好覺,趙眜本性上還是個害怕風雨的嬰孩等細節,看似與慣例的天子形象大相徑庭,但比較史實里的趙眜人設,卻又出奇契合。
由淡到濃的食貨唐蒙
長年來,馬伯庸始終鐘情于小人物寫作,即便《兩京十五日》《太白金星有點煩》等小說中,主人公們都是大人物地位,但就其某時某刻的境況而言,卻也是卑微的小人物。
和《長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毫無知情地入坑一樣,《食南之徒》的主人公唐蒙,也是莫名其妙地就被卷入歷史。但馬伯庸意欲塑造的絕對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倒霉鬼,而是他們如何從順其天然變為逆天改命,并終極在歷史的浪潮中全身而退。
唐蒙身上有許多標簽,除了聰慧機警、堅忍不拔、一諾千金這些絕對正面的品格之外,還有兩個相對雜糅的符號:一個是吃貨,另一個是淡人唐蒙的有趣、唐蒙的糾結,也都是嫁接于此。
正如前文所說,唐蒙的貪吃屬性源自于《史記》所載,但比擬較《史記》的簡筆勾勒,馬伯庸則是大揮筆墨。《食南之徒》娛樂城app優惠甫一開篇,映入眼簾的便是唐蒙孜孜不倦、大快朵頤的吃貨形象。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唐蒙時刻踐行著民以食為天的最高夢想:進入南越國,被番禺城民投擲五斂子,唐蒙脫口而出的竟是(這東西)好吃嗎?;尋訪任延壽中毒途經時,面臨老莊丁隨口一句咬死人的蛇是大不吉,不如吃了,唐蒙立馬反問的也是好吃嗎?
當然,唐蒙絕對不但是沉溺于口腹之欲的饞貓,想必深諳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食品同樣是他參透人生的關鍵索引:行舟過程中,面臨江面綿密的細雨,他遐想到熬煮的稻米羹,并生發出造化為廚,天地為釜的感觸;和兩代南越王進餐時,引用起《尚書》里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句子,并感觸明說鹽梅乃料理必備之調料,實則是說要善用賢良之人為佐使,國政方可清明。這些,足見唐蒙這個吃貨不僅毫不糊涂,而且還讓人肅然起敬。
起初,唐蒙的形象一目了然,那便是仗著小智慧而堅持選擇躺平的小吏,風吹雨打、刀山火海,什麼都撼動不了,就連被囚禁在塢堡生死未卜,都能四仰八叉,發出香甜的呼嚕聲。但馬伯庸沒有讓唐蒙在淡人的道上走到黑,當小說行進到三分之二時,原先還在躺平和上進間徘徊的唐蒙,突兀濃度飆升,并且奮起一躍。
唐蒙由淡到濃的轉變,就連小說中常伴左右的黃同都大為不解,唐副使你明明從一開始就不愿意來嶺南,何以目前這麼拼?唐蒙以我是為了那一罐蜀枸醬搪塞草率,實則卻是附著在蜀枸醬上的允諾和人性,讓他錨定了決心。《史記》對于唐蒙為何頑固于探究蜀枸醬只字未提。馬伯庸虛構了甘蔗這個生活在最底層的平民腳色,并用唐蒙和甘蔗的君子之約,填補了歷史空缺,也為那些被正史輕忽的小人物們找到了一席之位。
在緊張和松弛間自如拿捏
從影戲到電視劇,從舞臺劇到網絡游戲,馬伯庸儼然已經成為當下文學衍生產業中炙手可熱的IP。一方面,馬伯庸本就擁有龐大的讀者群,僅《長安的荔枝》一部作品,豆瓣評分人數就多達183萬;另一方面,馬伯庸的小說天生就具有影視改編的獨特優勢,且不論緊湊的情節總讓人欲罷不能,就連小說敘事的技能也是百轉千回。
《食南之徒》用的第三人稱,敘事主體在唐蒙、莊助等差異人物之間頻繁切換,既實現了對敘事場景的最大水平顯現,也是以彼觀己,加倍立體地塑造了人物。比如,小說有一段寫莊助的暴怒,短短80余字,視角轉換就多達三次:先寫莊助自己,橫劍于膝,振臂一撅;再寫利劍,發出一聲哀鳴,竟斷折成兩截;最后寫黃同之所見,發明這位無論何時都維持著儀態的翩翩貴公子,陡然露出一種近乎垮掉的扭曲神情三位一體的陳述視角,讓主體的情緒、物體的變化、客體的感官全都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令人窒息的緊繃感。又比如,在初訪梅耶酒肆的故事中,馬伯庸先讓尋訪者脫去了人物地位,但凡提及都只稱呼客人;低存在感的客人形象,更為有利的把讀者注意力聚攏在酒肆主人梅耶身上;至于尋訪者,就當他是個無關緊要的路人甲吧。然而,待到甘蔗出現,客人的稱呼立馬收回,敘事中言必提唐蒙,讀者的注意力趕快被拉了返來。
馬伯庸的確是個拿捏韻律的好手。讀者的緊張、讀者的松弛,全由他一手操弄。當唐蒙被誣告埋設人偶詛咒趙佗時,莊柱和趙眜之間的氣氛已經緊張到凝固,但一旁的趙嬰齊卻突兀問道:先生明日還來講學嗎?一句不合時宜的發問,使得這位未來君主的荒誕躍賭場娛樂城現場直播節目然紙上,劍拔弩張的敘事也因此舒緩,焦急的讀者終于舒了口氣。當莊助和唐蒙緊張地商討著南越稱帝的大事時,讀者也正沉醉于對事態進展的推斷。但唐蒙卻一張開嘴,冒出一個嗝,吃貨的形象再次凸顯,讀者的嚴厲臉也隨之消解。
早年的馬伯庸,多次收獲科幻文學銀河獎、人民文學獎等主要獎項。但跟著作品的暢銷,馬伯庸好像也被隔絕在了嚴厲文學的視野之外。嚴厲性和流行性從來就不是有你沒我的關系,馬伯庸對歷史的揣度、對人性的推演,理應和傳統的嚴厲文學一樣,同樣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