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藏有一件享譽國際的鎮館之寶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這件珍貴的大唐遺寶以其華美的形狀、民族交融的高明氣質以及獨特的制作工藝而著稱。它的身后,還流傳著很多耐人尋味的歷史淵源甚至時代興衰的故事。
舞馬傾杯樂,醉在天子家
從形狀上看,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的壺身展示出精致流通的扁圓形,這種外形是對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常用的皮囊壺造型的絕妙仿照,充實了厚樸之風。
唐朝初期,跟著政權的統一與民族交融的浪潮,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也加倍緊密,正是在這一歷史底細下,產生了諸多如此壺般的藝術瑰寶。工匠的巧思與匠心躍然壺上,而最奪目的無疑是在壺腹兩側精心雕刻出的銜杯祝壽駿馬的形象,它們精悍的姿態為壺身增添了生動的藝術氣味。駿馬舞姿宛若游龍,銜杯而拜含義更是吉利,這正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奢侈之風的典型舞馬銜杯的真實寫照。
關于舞馬這項活動,很有可能起源于西域,在漢代隨張騫傳入中原后深受貴族喜歡,在魏晉南北朝期間流行于士族豪門之中。《藝文類聚》卷載曹植《獻馬表》中紀錄:臣于先武皇帝(曹操)世,得大宛紫骍一匹,形法應圖,善持頭尾,教令習拜,今輒已能,又能行與鼓節相應。說明三國時,曹操的兒子曹植曾向哥哥進貢過一匹大宛馬,這匹馬途經特殊培訓,可以踩著鼓點翩翩起舞,極具藝術性和欣賞性。在南北朝時亦有若干紀錄,如《北史》中就紀錄了西魏大統初年,那時的吐谷渾王夸呂遣使獻能舞之馬與羊、牛等家畜的事跡,梁朝天監年間,梁朝封吐谷渾統治者為河南王時,吐谷渾又獻舞馬于梁,梁朝命張率作賦以記之。到了唐代,由于李氏皇族對馬的喜歡,特別是對胡馬的鐘愛,除了軍事用途之外,有不少西域名馬成為舞馬的馬匹。
這些精挑細選的舞馬被放入飛龍廄、翔麟廄等皇家馬廄精心教養調教,以便隨時表演。唐代舞馬興起于太宗后期,到高宗、武則天特別是玄宗時形成一股激情。漢至魏晉時,舞馬表演尚以獨舞為主,到了盛唐玄宗時舞馬表演由獨舞向群舞轉變。唐玄宗本人有舞馬四百匹,此中他最心愛的兩匹差別取名為李家寵與李家嬌,之所以這兩匹馬遭受恩典,很大理由它們是音樂才華很強的馬,對節奏極其敏感,能夠隨同韻律舞動,銜杯祝酒也如行云流水一般天然,所以被主人視若珍寶。舞馬的音樂基因,想必也是自南北朝直到唐代,經由數代馴馬人篩選調教,選出音樂基因較強的馬并以特殊方式進行培訓,才會形成如此精妙的舞馬藝術。
在唐代詩人張說所作的《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就有這樣的描畫:圣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髤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而詩人王建也有《樓前》一詩:天寶年間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這些詩都生動描畫出唐玄宗生日也便是千秋節時舉辦盛大酒席,在接納文武百官、外國使臣與各民族首級朝賀的同時,更要表演舞馬銜杯宮廷祝壽舞這一明星節目。對此,《舊唐書禮樂志》中有明確的紀錄:明皇嘗命教舞馬四百蹄,各為左右分部目,衣以文繡,絡以金珠,每千秋節舞于勤政樓下。賜宴設酺,其曲數十疊,馬聞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抃轉如飛。或命壯士舉榻,馬舞其上,歲認為常。由此可見,唐玄宗對舞馬極其喜歡,不僅數目可觀、裝飾華美貴重,舞馬節目的難度也相當大,能演出各種花式。這讓使臣訪客嘖嘖稱奇。
《資治通鑒》亦紀錄:宴吐蕃來使,殿中奏喋馬之戲樂作,馬皆隨之,宛轉中律,于作樂者喝酒,以口銜杯,臥而復起,使者無不大驚。而在張說的詩歌中,銜杯的舞馬還會飲下杯中美酒,酒醉后跳舞更是別有一番趣味,酒醉而舞最后向皇帝跪下祝壽,在那時可謂奇觀,但在當代人的視角看來,這也許也有凌虐動物之嫌?然而,音樂家皇帝唐玄宗樂此不疲,甚至還特地創作一曲《傾杯樂》配合表演,聽說這首樂曲能管理舞馬們的動作,樂聲截止,馬即祝酒,也堪稱一件奇事了,而《傾杯樂》后來更是在我國文學史與音樂史中保留下來,成為詞牌與曲牌。在唐代鄭處海的《明皇雜錄》中紀錄:玄線上娛樂城玩家心得宗嘗命教舞馬四百蹄時塞外亦有善馬來貢者,上俾之教習,無不曲盡其妙。其曲謂之《傾杯樂》者,數十回奮首鼓尾,縱橫應節。這正是《傾杯樂》成曲的有力佐證,由此可見舞馬之藝從誕生之日開始便與音樂有著盤根錯節的緊密關系,并且一直沿著歷史的脈絡而逐漸發展,以另一種格式流傳至今。
古曲今天盛,聲聲總關情
在清代書生榮齋1814年所編《弦索備考》中,有一曲名曰《舞名馬》。榮齋在序文中明確指出,《弦索備考》所錄十三首樂曲為今之古曲,并特別在《舞名馬》一曲注明:明皇時,上皇每酺宴,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此曲蓋彼時之樂章。在榮齋編寫該譜時,這些樂曲便已經是那時之leo娛樂城彩金優惠古曲了。所以,流傳至今的《舞名馬》不僅在曲名上與唐代舞馬運動有淵源,其音樂也沿用了昔日之樂章,明確表明是對古樂的承繼與發揚。
《弦索備考》又名《弦索十三套》,是清初以曲譜格式保存下來的器樂合奏樂譜。《弦索備考》之曲具有獨特風格,一方面,其表現出清代書生,特別是清代滿蒙書生的風格,在自娛自樂的集會中揮灑自如,另一方面則在雅俗方面做到了神奇的合一。愛新覺羅毓峘先生曾評價其雅的那麼俗而俗的那麼雅。為何會形成如此之風韻?這很有可能與《弦索備考》之曲混合了我國歷史上各民族音樂素材以及混合了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并途經書生音樂的進一步加工有關。從這方面來看,這十三首民族器樂合奏曲不僅風格鮮明,更是我國民族音樂源遠流長、互交互融的有力見證。
《弦索備考》全書共六卷。卷一被稱為匯集譜,也便是總譜。卷二為琵琶譜十一套;卷三為三弦譜十一套;卷四是二胡譜十一套;卷五是箏譜十三套;卷六是工尺譜六套。十三套曲名為《合歡令》《將軍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韻串》《月兒高》《琴音樂兒高》《普庵咒》《海青》《陽關三疊》《松青夜游》《舞名馬》。這十三套樂曲格式多樣、各有千秋。此中所錄《舞名馬》是一首結構嚴謹的大型套曲,體現出我國傳統音樂變奏之美。它以豐富的變奏格式為根基,加以新的音樂素材,再現了場面弘大而壯觀的舞馬場面。
《弦索備考》是迄今為止中國音樂史上所能發明紀實最為詳盡和完整的一部弦索曲譜。但曾經由于這些古曲的結構太過復雜,樂曲所要表白的意境、風格又很難在譜面上標示,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弦索備考》里紀實的樂譜照舊沒有被完整吹奏過。
途經學者們長達十數年的深入整理、研究與吹奏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一段保留于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的《弦索備考》錄音資料被音樂家們發明了。這段珍貴的錄音,吹奏者便是愛新覺羅毓峘先生,由于家學淵源,毓峘先生對《弦索十三套》自幼耳濡目染并有親自實踐。所以,在毓峘先生的協助下,音樂家們獲得了信心與動力,途經兩年的艱苦工作,1988年7月13日,《愛新覺羅毓峘三弦傳譜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隆重舉行,引起廣泛好評。其后,相關工作加倍深入有序地進行,20年11月14日,由林玲教授、談龍建教授、薛克教授、張強教授在中國音樂學院歌劇廳演出全套《弦索十三套》,樂音聲聲,繞梁不絕,在音樂中,歷史鮮活地穿越時空,仿佛將一幀幀珍貴的畫卷活敏捷現地顯現在聽眾眼前。《舞名馬》也隨之更被遠大的音樂喜好者與歷史喜好者所關注。
歷史警眾人,藝魂永相傳
聆聽《舞名馬》,回望歷史。唐玄宗在一片繁榮溫柔鄉中興致勃勃地觀賞著精彩絕倫的舞馬表演時,殊無知在這猛火烹油繁花似錦之下,躲藏著巨大的危機。
天寶十四年(755),歷史在此猛然轉折,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促而逃,舞馬落在了安祿山手下大將田成嗣的手中,在遷移大量宮廷舞馬去洛陽之后,這些無辜的名馬受到了滅頂之災。舞馬哪里經受過戰場的培訓?從此,沒有人在意它們的血統純正與才藝雙絕,沒有人觀賞它們的聞歌起舞與音樂才華,更有甚者,在軍中宴樂時,聽慣了樂音的舞馬們前提反射地應節拍而起舞,不明就里的士兵見到此場景,認定它們都是妖孽,于是將其統統活活鞭打而死,此后,舞馬銜杯的祝壽樂舞在戰火中銷聲匿跡,正如宋代詩人徐積《舞馬詩》中的描畫:開元帝王太平時,夜舞朝歌意轉迷。繡榻盡容騏驥足,錦衣渾蓋渥洼泥。才敲畫鼓頭先奮,不假金鞭勢自齊。明日梨園翻舊曲,范陽戈甲滿西來。至此,精彩絕倫的舞馬不可避免地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只留下令人玩味的古曲樂音,與眾多謎題:舞馬的具體音樂到底為何?作為文物實證的銀壺是模仿契丹風格而成,那麼《舞名馬》中是否還蘊含著契丹音樂元素?《舞名馬》的樂曲源頭到底從何而來?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馬本應是自由馳騁在大草原上的精靈,實際上不僅要被人視作運輸的工具,更要接納嚴苛的培訓形成前提反射而不由自主地跳舞,到頭來甚至還被誤以為是妖孽而慘遭屠殺。樂音聲聲,像極了馬兒無助的嘶鳴。
就讓歷史成為歷史吧,音樂奏響于舞臺,又何嘗不是對眾生的另一種紀實與悲憫?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藏有一件享譽國際的鎮館之寶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這件珍貴的大唐遺寶以其華美的形狀、民族交融的高明氣質以及獨特的制作工藝而著稱。它的身后,還流傳著很多耐人尋味的歷史淵源甚至時代興衰的故事。
舞馬傾杯樂,醉在天子家
從形狀上看,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的壺身展示出精致流通的扁圓形,這種外形是對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常用的皮囊壺造型的絕妙仿照,充實了厚樸之風。
唐朝初期,跟著政權的統一與民族交融的浪潮,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也加倍緊密,正是在這一歷史底細下,產生了諸多如此壺般的藝術瑰寶。工匠的巧思與匠心躍然壺上,而最奪目的無疑是在壺腹兩側精心雕刻出的銜杯祝壽駿馬的形象,它們精悍的姿態為壺身增添了生動的藝術氣味。駿馬舞姿宛若游龍,銜杯而拜含義更是吉利,這正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奢侈之風的典型舞馬銜杯的真實寫照。
關于舞馬這項活動,很有可能起源于西域,在漢代隨張騫傳入中原后深受貴族喜歡,在魏晉南北朝期間流行于士族豪門之中。《藝文類聚》卷載曹植《獻馬表》中紀錄:臣于先武皇帝(曹操)世,得大宛紫骍一匹,形法應圖,善持頭尾,教令習拜,今輒已能,又能行與鼓節相應。說明三國時,曹操的兒子曹植曾向哥哥進貢過一匹大宛馬,這匹馬途經特殊培訓,可以踩著鼓點翩翩起舞,極具藝術性和欣賞性。在南北朝時亦有若干紀錄,如《北史》中就紀錄了西魏大統初年,那時的吐谷渾王夸呂遣使獻能舞之馬與羊、牛等家畜的事跡,梁朝天監年間,梁朝封吐谷渾統治者為河南王時,吐谷渾又獻舞馬于梁,梁朝命張率作賦以記之。到了唐代,由于李氏皇族對馬的喜歡,特別是對胡馬的鐘愛,除了軍事用途之外,有不少西域名馬成為舞馬的馬匹。
這些精挑細選的舞馬被放入飛龍廄、翔麟廄等皇家馬廄精心教養調教,以便隨時表演。唐代舞馬興起于太宗后期,到高宗、武則天特別是玄宗時形成一股激情。漢至魏晉時,舞馬表演尚以獨舞為主,到了盛唐玄宗時舞馬表演由獨舞向群舞轉變。唐玄宗本人有舞馬四百匹,此中他最心愛的兩匹差別取名為李家寵與李家嬌,之所以這兩匹馬遭受恩典,很大理由它們是音樂才華很強的馬,對節奏極其敏感,能夠隨同韻律舞動,銜杯祝酒也如行云流水一般天然,所以被主人視若珍寶。舞馬的音樂基因,想必也是自南北朝直到唐代,經由數代馴馬人篩選調教,選出音樂基因較強的馬并以特殊方式進行培訓,才會形成如此精妙的舞馬藝術。
在唐代詩人張說所作的《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就有這樣的描畫:圣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髤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而詩人王建也有《樓前》一詩:天寶年間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這些詩都生動描畫出唐玄宗生日也便是千秋節時舉辦盛大酒席,在接納文武百官、外國使臣與各民族首級朝賀的同時,更要表演舞馬銜杯宮廷祝壽舞這一明星節目。對此,《舊唐書禮樂志》中有明確的紀錄:明皇嘗命教舞馬四百蹄,各為左右分部目,衣以文繡,絡以金珠,每千秋節舞于勤政樓下。賜宴設酺,其曲數十疊,馬聞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抃轉如飛。或命壯士舉榻,馬舞其上,歲認為常。由此可見,唐玄宗對舞馬極其喜歡,不僅數目可觀、裝飾華美貴重,舞馬節目的難度也相當大,能演出各種花式。這讓使臣訪客嘖嘖娛樂城 賽馬稱奇。
《資治通鑒》亦紀錄:宴吐蕃來使,殿中奏喋馬之戲樂作,馬皆隨之,宛轉中律,于作樂者喝酒,以口銜杯,臥而復起,使者無不大驚。而在張說的詩歌中,銜杯的舞馬還會飲下杯中美酒,酒醉后跳舞更是別有一番趣味,酒醉而舞最后向皇帝跪下祝壽,在那時可謂奇觀,但在當代人的視角看來,這也許也有凌虐動物之嫌?然而,音樂家皇帝唐玄宗樂此不疲,甚至還特地創作一曲《傾杯樂》配合表演,聽說這首樂曲能管理舞馬們的動作,樂聲截止,馬即祝酒,也堪稱一件奇事了,而《傾杯樂》后來更是在我國文學史與音樂史中保留下來,成為詞牌與曲牌。在唐代鄭處海的《明皇雜錄》中紀錄:玄宗嘗命教舞馬四百蹄時塞外亦有善馬來貢者,上俾之教習,無不曲盡其妙。其曲謂之《傾杯樂》者,數十回奮首鼓大老爺娛樂城紅利優惠尾,縱橫應節。這正是《傾杯樂》成曲的有力佐證,由此可見舞馬之藝從誕生之日開始便與音樂有著盤根錯節的緊密關系,并且一直沿著歷史的脈絡而逐漸發展,以另一種格式流傳至今。
古曲今天盛,聲聲總關情
在清代書生榮齋1814年所編《弦索備考》中,有一曲名曰《舞名馬》。榮齋在序文中明確指出,《弦索備考》所錄十三首樂曲為今之古曲,并特別在《舞名馬》一曲注明:明皇時,上皇每酺宴,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此曲蓋彼時之樂章。在榮齋編寫該譜時,這些樂曲便已經是那時之古曲了。所以,流傳至今的《舞名馬》不僅在曲名上與唐代舞馬運動有淵源,其音樂也沿用了昔日之樂章,明確表明是對古樂的承繼與發揚。
《弦索備考》又名《弦索十三套》,是清初以曲譜格式保存下來的器樂合奏樂譜。《弦索備考》之曲具有獨特風格,一方面,其表現出清代書生,特別是清代滿蒙書生的風格,在自娛自樂的集會中揮灑自如,另一方面則在雅俗方面做到了神奇的合一。愛新覺羅毓峘先生曾評價其雅的那麼俗而俗的那麼雅。為何會形成如此之風韻?這很有可能與《弦索備考》之曲混合了我國歷史上各民族音樂素材以及混合了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并途經書生音樂的進一步加工有關。從這方面來看,這十三首民族器樂合奏曲不僅風格鮮明,更是我國民族音樂源遠流長、互交互融的有力見證。
《弦索備考》全書共六卷。卷一被稱為匯集譜,也便是總譜。卷二為琵琶譜十一套;卷三為三弦譜十一套;卷四是二胡譜十一套;卷五是箏譜十三套;卷六是工尺譜六套。十三套曲名為《合歡令》《將軍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韻串》《月兒高》《琴音樂兒高》《普庵咒》《海青》《陽關三疊》《松青夜游》《舞名馬》。這十三套樂曲格式多樣、各有千秋。此中所錄《舞名馬》是一首結構嚴謹的大型套曲,體現出我國傳統音樂變奏之美。它以豐富的變奏格式為根基,加以新的音樂素材,再現了場面弘大而壯觀的舞馬場面。
《弦索備考》是迄今為止中國音樂史上所能發明紀實最為詳盡和完整的一部弦索曲譜。但曾經由于這些古曲的結構太過復雜,樂曲所要表白的意境、風格又很難在譜面上標示,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弦索備考》里紀實的樂譜照舊沒有被完整吹奏過。
途經學者們長達十數年的深入整理、研究與吹奏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hy娛樂城專屬優惠一段保留于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的《弦索備考》錄音資料被音樂家們發明了。這段珍貴的錄音,吹奏者便是愛新覺羅毓峘先生,由于家學淵源,毓峘先生對《弦索十三套》自幼耳濡目染并有親自實踐。所以,在毓峘先生的協助下,音樂家們獲得了信心與動力,途經兩年的艱苦工作,1988年7月13日,《愛新覺羅毓峘三弦傳譜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隆重舉行,引起廣泛好評。其后,相關工作加倍深入有序地進行,20年11月14日,由林玲教授、談龍建教授、薛克教授、張強教授在中國音樂學院歌劇廳演出全套《弦索十三套》,樂音聲聲,繞梁不絕,在音樂中,歷史鮮活地穿越時空,仿佛將一幀幀珍貴的畫卷活敏捷現地顯現在聽眾眼前。《舞名馬》也隨之更被遠大的音樂喜好者與歷史喜好者所關注。
歷史警眾人,藝魂永相傳
聆聽《舞名馬》,回望歷史。唐玄宗在一片繁榮溫柔鄉中興致勃勃地觀賞著精彩絕倫的舞馬表演時,殊無知在這猛火烹油繁花似錦之下,躲藏著巨大的危機。
天寶十四年(755),歷史在此猛然轉折,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促而逃,舞馬落在了安祿山手下大將田成嗣的手中,在遷移大量宮廷舞馬去洛陽之后,這些無辜的名馬受到了滅頂之災。舞馬哪里經受過戰場的培訓?從此,沒有人在意它們的血統純正與才藝雙絕,沒有人觀賞它們的聞歌起舞與音樂才華,更有甚者,在軍中宴樂時,聽慣了樂音的舞馬們前提反射地應節拍而起舞,不明就里的士兵見到此場景,認定它們都是妖孽,于是將其統統活活鞭打而死,此后,舞馬銜杯的祝壽樂舞在戰火中銷聲匿跡,正如宋代詩人徐積《舞馬詩》中的描畫:開元帝王太平時,夜舞朝歌意轉迷。繡榻盡容騏驥足,錦衣渾蓋渥洼泥。才敲畫鼓頭先奮,不假金鞭勢自齊。明日梨園翻舊曲,范陽戈甲滿西來。至此,精彩絕倫的舞馬不可避免地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只留下令人玩味的古曲樂音,與眾多謎題:舞馬的具體音樂到底為何?作為文物實證的銀壺是模仿契丹風格而成,那麼《舞名馬》中是否還蘊含著契丹音樂元素?《舞名馬》的樂曲源頭到底從何而來?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馬本應是自由馳騁在大草原上的精靈,實際上不僅要被人視作運輸的工具,更要接納嚴苛的培訓形成前提反射而不由自主地跳舞,到頭來甚至還被誤以為是妖孽而慘遭屠殺。樂音聲聲,像極了馬兒無助的嘶鳴。
就讓歷史成為歷史吧,音樂奏響于舞臺,又何嘗不是對眾生的另一種紀實與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