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杰童心仍在_i88娛樂城介紹

上海最炎熱的季候,73歲的金士杰在排練話劇。一個半月的排演后,他與田水主演的《父親》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央首演,7月27日至8月11日連演14場,8月15日至18日登陸國家大劇院。

每場《父親》,我們只演給五百多個觀眾看,演戲、看戲是多麼奢華的事。金士杰對表演維持著少年般的好奇與進取,他為臺詞徹夜難眠,看記載片揣摩腳色。

在按部就班的日常中,金士杰時時尋找新鮮的內容。三伏天炙熱的陽光灑在安福路的樹葉上,正在接納采訪的他瞥向窗外:多漂亮的天光!

似乎站在懸崖邊上

《父親》陳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安德烈連續不斷陷入影像與現實交錯的時空旋渦。他開始無法辨識身處的現實,不懂得女兒安娜為什麼要堅定給他找護工,更不明了為什麼最近一直有陌生人闖入自己的生活。

慌亂的思維讓安德烈的臺詞變得顛三倒四。記臺詞難題,在我以前排的舞臺劇中幾乎不存在。舞臺之外,金士杰也在面臨挑戰,本年初,他的聲帶做了手術。在上海,他永不離身的斜挎包里裝著保衛嗓子的中藥,他也自覺遠離所有飲料與零食。

周末周刊:2024年,話劇《父親》榮獲法國莫里哀戲劇獎最佳腳本獎,先后在過份45個國家上演。依據腳本改編的影戲《困在時間里的父親》斬獲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改編腳本獎。您在接演這部話劇前研究過影戲嗎?

金士杰:2024年,我在一個小小的手機上看過這部影戲。我很喜愛它,但沒有完全記得細節,只約略知道大約情節。上海話劇藝術中央約請我演《父親》,差不多同時,臺北也有團隊找我演雷同題材。我被上話的誠意打動,來挑戰這一次的任務。

《父親》講迷路的老先生安德烈,寫作方式很奇怪,編劇仿佛直接切入病人安德烈的腦殼里,從他的視角看世界。我演一個精神病患者,我真的要成為精神病患者?各種觀念在腦海里翻來倒去,我也有點迷路。

我敢演石頭,演獅子,演猴子,但演安德烈這麼奇怪又與我長得很像的人,我很迷惘。真是這樣走嗎?走下去會怎樣?好幾回,我像站在懸崖邊上,再走一步就走不下去了。成為安德烈的過程中,我有過不安,又不愿意對不起腳本,我愿意陪著安德烈一起站在霧中摸索、吃苦。

周末周刊:排練《父親》時,您遭遇了什麼樣的挑戰?

金士杰:編劇弗洛里安澤勒用了特殊的寫作技法,文本像跳幀一樣,有時省略幾句話,有時掐頭掐尾,有時詞語和句式變形,制造出失憶的人腦中的時空錯亂。無論誰演安德烈,應該都很懼怕,腳色在清楚與糊涂之間頻繁切換,臺詞量巨大。一般腳本的臺詞有邏輯可循,《父親》的邏輯完全被打亂,每段內容看上去差不多,光背詞就把我卡到了,怎麼也背不下來。

我手上有至少三個《父親》譯本。由于國情、文化差異,只要是翻譯,就會有懂得障礙,全世界都一樣。有些句子,演員知道意思,怎麼傳達給觀眾?編劇寫出來的每個字、每個句子都嘔心瀝血,我當然不遺余力去揣摩那些句子,尋找適當的字詞以及表現方式,追求天然真實的表白,讓觀眾看到人物之間的關系,看到編劇想表白的主題。

周末周刊:您演過形形色色的腳色,《父親》中的安德烈是最難的一個嗎?

金士杰:最難?可能不算,我不會想最這種疑問。

我接舞臺劇很提防,幾乎不去臺北之外的場所排演。接到《父親》的約請,許諾演出,對我來說是很難題的。在上海一待便是兩個月,晝夜排演演出,簡樸說,我被這個腳本感動了。

我剛開始接觸《父親》時信心滿滿,覺得這個戲大有可為,但后來聲帶疑問讓我著急,康健的聲帶很主要,它甚至陰礙到我背臺詞的效率。臺詞一旦卡殼、遲疑,再怎麼彌補,也會讓演員深感受挫。

我很早就開始與腳本交戰,由於必要先做作業,否則來不及。當時還沒正式排演,導演蔣維國遠在倫敦,我們通過視頻聊腳本。《父親》屬于演員一看就知道極度難演,又極度喜愛的腳本。好的腳本寫出生活的深度,看到人性、生存狀態、人與人的關系。背臺詞搞得我很亂,我又想懂得它,逼迫自己背背背。固然辛苦,但我必要承認,這是吸引我繼續戰斗的原因必要完工這個演出。

周末周刊:阿爾茨海默病的關注度比年與日俱增,這是吸引您演出《父親》的理由嗎?

金士杰:我不覺得《父親》針對阿爾茨海默病。作為演員,我更關懷作品本身。話劇定名為《父親》,為什麼影戲譯名要加上被困在時間里?這個定語我不太愿意接納,我接納的只有父親兩個字。當然,了解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群很主要,他們值得被熟悉、被關懷。

弗洛里安澤勒寫了三部曲《父親》《母親》《兒子》,不但是個人故事,也不是探討特殊病例,而是講一個病態的家庭。我讀《母親》《兒子》讀得都快生病了,一邊讀,一邊驚嘆于澤勒的天賦。他的筆像剖解刀,鮮血淋漓,彈無虛發,越怕疼的場所,他下刀越狠。我不能截止讀下去,讀完之后,又有好多天不喜悅,再想想再翻翻,情緒冷凝,意想凸顯,好滋味這才慢慢浮出。面臨殘破的生命本身,澤勒坦誠、大膽地描述著無可救藥的苦。比擬《母親》《兒子》,我感遭受澤勒對《父親》的暖和,很喜愛父女之間拉扯的過程。

周末周刊:安德烈年紀大了之后失憶失智,讓不少人覺得暮景恐怖,您怎麼看?

金士杰:人假如不會思索,沒有影像,只剩下軀殼,我們勉強稱之為人。我媽媽103歲了,我也必要面臨她已經不那麼清醒的現實。許多文字發掘人與影像的關系,《父親》講久病床前的故事,安德烈與女兒,一個躺在床上,一個守在床邊,兩個人各自在想什麼?我無法說,他們誰對誰錯,每件事都充實復雜性。安德烈與女兒想辨析利害對錯,但沒法分清,他們的對話不在一個頻道上,誰都不好受。看完《父親》,觀眾會發明,這個故事可能發作在每個家庭,喜悅又毒辣。

尋找復雜的一面

在舞臺劇《最后14堂禮拜二的課》里,金士杰飾演患有漸凍癥的教授莫利。2024年,他憑借該劇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壹戲劇大賞最佳男主角獎。這出戲有長者的風范,劇情背后仿佛有一雙和藹可親的手,溫存地慰藉人世間的我們,勉勵我們、挑逗我們、逗樂我們也警告我們,幫我們拋開生死,擁抱世界。

《父親》中,金士杰再次飾演走向生命終點的人,他想讓觀眾在傷心中感覺喜悅,我要讓觀眾由衷去笑,別感到到我在逗他們笑,我不能耍寶。每日,我都在這樣的斗爭中。

周末周刊:《最后14堂禮拜二的課》也是久病床前的故事,《父親》與之比擬,有什麼異同?

金士杰:莫利教授的漸凍癥,慢慢失去的是肢體性能,他的影像明晰無比,清醒著走向逝去。《父親》是另有一種體驗生命的過程。人一旦老去,就要面臨連續不斷失去,最后剩一口氣,然后這口氣也失去了。生活的內容越來越少,越來越夠不著,這是必定的生物現象。

對于《父親》,我會想,失去有什麼可傷心的?這是一出喜鬧劇。對于莫利教授,我有雷同立場,我很喜愛充實逝去、集歡笑與傷心于一體的戲。觀眾在看戲時不時發出笑聲,我聽著極度舒服。我便是沖著這些笑聲接的戲。

觀眾為什麼在演員沒有喜劇表白時笑?可能漸凍癥的癥狀本身讓人笑。很久之前,我和賴聲川合作《摘星》,陳說心智障礙的人們,他們二十多歲了,智力停留在三四歲,當時也有觀眾在笑。《父親》也是冷酷又讓人笑的戲。我偷偷想象觀眾的畫面。在安德烈的病床邊,觀眾們會笑嗎?安德烈很當真地說自己是小狗,假如他只有三歲,人們覺得他好可愛。但他已經老了,觀眾會覺得他好笑嗎?

周末周刊:有些演員不喜愛突如其來的笑聲,他們以為,這是觀眾沒有看懂劇情,對舞臺不夠尊重。

金士杰:我們沒有刻意去搞笑,觀眾的笑聲卻油然而生。我作為演員有時惶惶,是我解讀錯了嗎,他們在笑什麼?漸凍癥讓莫利教授無法自如行動,把一桌飯菜統統都打翻了,觀眾笑他慘狀。安德烈得了阿爾茨海默病,迷失在時間中,上一秒他深愛著女兒,下一秒就在問這個女人是誰。觀眾很冷酷,一邊看一邊笑出聲,這可能是編劇但願的事,把笑和傷心混合在一起,比只哭或者只笑更出眾。

周末周刊:田水在《父親》里飾演您的女兒,她有至親患阿爾茨海默病,這對她的表演有協助,也為她的表演增加了難度。現實中親友摯友的履歷,會陰礙您的腳色展示嗎?

金士杰:田水履歷了那些事,所以腳本里有些字句像鞭子一樣抽她的肉。我演安德烈,可以全身而退嗎?我在努力追求腳色的狀態,而不是他的病理。生活中忘記,我們會著急、會自卑,懼怕別人的眼光。安德烈忘記,沒有掙扎,沒有傷腦子,忘了就忘了,反而是他身邊的人擔驚受怕。安德烈知道自己在生病,他很倔強,嘴巴不服輸,嚷著不需要家人照顧,實在他掛心船要沉了,老鼠一個個開始逃。

《父親》陳說發作在父女之間的拉鋸戰,安德烈尋找依附,女兒安娜挨了他最多的罵聲,最被嫌棄,他又離不開女兒。這挺像一個人面臨世界的關系,我們愛的永遠是遠方,而不是面前人,遠方老是好的。

周末周刊:據說您發了一集記載片《前浪》給田水,那集講到兒子把父親送去養老院,他安撫自己,父親在養老院常和老太太舞蹈,很高興,一切都挺好。

金士杰:要不要把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送到養老院,這是家庭會議可以決意的事情,可是有的子女永遠都跨不過那一關。跨過去的話,有人會一輩子責怪自己,哪怕老人走了之后許多年,他她還在懊悔。

安德烈是壞人,女兒安娜是好人,安德烈不正經,安娜正常,假如那麼容易下結論,《父親》算不上好戲。要是安德烈從頭到尾都討人嫌,戲劇功效并不好。《父親》好就好在復雜性,我的責任是尋找復雜的一面。觀眾站在女兒安娜這邊,還是愿意為安德烈說話,我但願他們的判定連續不斷搖晃。兒女并不是不孝敬,而是做不到。安娜眼看著父親癥狀越來越嚴重,照顧不了他了,臺詞是你堅定不用護工的話,我就只能她說不出口,實在便是我只能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愛的方式便是難纏

《父親》正式演出了,金士杰每日照舊想著打磨。用他的話說,只有守著自己表演的秩序,才能讓安德烈這個失去秩序的人物立住。

在一場安德烈與家人的餐桌戲上,金士杰需要知道,這里是不是我最當真吃飯的場所。他還為同事們操心。有一天半夜驚醒,想著飾演護工的年輕演員賀夢潔在排演廳笑不出來,是不是安德烈的踢踏舞跳得不夠花哨?看到賀夢潔笑了,又有一種教師見證學生成長的欣慰,覺得是腦殼瓜里疏通了一些戲的態勢。

我發明有好多作業藏在腳本里,就挺激動的。金士杰表示,說累也不累,每日都有新發明,這個事挺好玩。同事們也早習慣了今日排完一段戲,第二天金士杰說,可能還是不夠好,我們再排一下。

周末周刊:六年前,上海話劇藝術中央開始籌備《父親》,向您發出邀約。這次來上海,首次與祖國大陸劇團合作,您的感受如何?

金士杰:上話和我想的不太一樣,大家都很有趣、很可愛、很樸實、很傻、很當真。我有挑食的習慣,只有幾個舞臺劇導演的工作方式我可以leo娛樂城活動計畫接納。后來年紀大一點,成了家,我更不喜愛出門了,這一次接《父親》真的是破天荒。

劇組很有意思,蔣維國導演聚合的演員典型了差異風格,跨度還挺大。我每日拿什麼更好、更精確的表演給到對手?必要是發自內心的產物,而不是某幾句精彩的臺詞而已。我忍不住笑地跟他們講,我更愛他們的話,應該再發揮多一些,更難纏一點。我的愛的方式便是難纏。假如給我的東西不真,我又怎麼說得出來真的臺詞呢?

周末周刊:您在表演時極度強調真。

金士杰:我在大學當教師時,每次回家,便是下課。作為演員,我沒有下課的概念。這句話沒有說成,我就要把它說成,再一看,時間已經到了半夜了。我有一種識別這個詞兒是真是假的才幹。我不能接納臺詞沒有說成我自己的話。不勝利的臺詞,還在空中飄來飄去,我能舒服嗎?只能繼續去想,找源頭、做作業,這不叫當真,這是演員必要面臨的。

周末周刊:您的臺詞極度有個人特色。您是屬于有才華的人,看了腳本,理順腳色情感,剎那能想到如何去處理,還是每日在家靜靜練十幾遍?

金士杰:兩種場合都有過,有沒有才華,我答不出來,我沒有設法那麼客觀。可是表演要演練,像課堂一樣。我無論當教師還是當學生,都要求一句臺詞有多種操練法。最主要的是,我在演的時候,一定把自己置身于當下的生活現場去說。

我曾經被某些導演指出太演了,或者說我們再來一次。我要追求沒有演戲的感到,天然點。我會想象某種生活場景,有生活對象、生活氛氣,這能協助我找到事先不太能預知到的表白方式。比如《父親》里的安德烈,我想起了朱自清筆下的父親,蹣跚買橘子,一下子刻畫出這個人的主題。安德烈自私,錙銖必較,劇中充實有趣的小題大做,就像我們每個人在某一件事情上過不去,就會越來越糾結。

周末周刊:您有什麼增進演技的要訣嗎?

金士杰:我不能為鏡頭服務。有時候,我迅速把生活里我的家人、我熟悉的誰誰誰以及某些時候的我調撥出來,洗掉面前的攝像機,把激烈的身體反映通通取消,回到生活這件事,最傷心時,最惱怒時,生活里的那個我或者他是怎麼做的。

我常常看記載片、看新聞,看事情是怎麼發作的,視作表演參考。這樣的研究充實樂趣。觀測記載片、新聞里的人如何與別人握手、微笑,我怎麼就沒想過這樣演呢?有許多這一類教材,至于我的亂槍有沒有打中鳥,我不想要負完全的責任,我只喜愛維持這種趣味,給自己挑戰。

想要創建一種童趣

金士杰并非戲劇科班出身,從屏東農專畜牧科結業后,他在牧場待了一年半。1978年,金士杰離開牧場去臺北尋求表演理想。這一年,他創作了自己的首個腳本《演出》,出演了秦漢、林鳳嬌領銜的戀愛喜劇片《我踏浪而來》。

1979年夏天,金士杰與伙伴成立話劇集體蘭陵劇坊。次年,他依據傳統京劇《荷珠配》編導話劇《荷珠新配》首演,蘭陵劇坊名聲大噪。他還是《暗戀桃花源》里的第一代江濱柳。

從歷史人物到販夫走卒,金士杰享受塑造腳色的樂趣,獲得第28屆影戲金雞獎最佳男副角提名、第6屆北京國際影戲節最佳男副角獎。從藝46年后,他依然把童趣視為工作的最大動因。

周末周刊:回首蘭陵劇坊當年引起的轟動,您怎麼看?

金士杰:40長年前,蘭陵劇坊起步時,觀眾們都無知道什麼是小戲院。蘭陵劇坊一步步長牙齒、說話,摸索新的方位,有表現主義的,也有荒誕派的,實在是不知足于所謂的老派話劇競爭,不知足于單調的口胃。我想創建某種實驗戲院,創建一種童趣。

我始終不以為自己是專家,也不太追求專家的東西。我一直喜愛玩,東張西望,去紐約、倫敦、東京戲院一看,哇,有這麼多東西,就高興地跑來跑去。目前年紀大了一點,我的童心還在,東瞧瞧西看看,只是活動力近年輕時候低一點。像蔣維國導演,還有弗洛里安澤勒這樣的編劇,他們在古典主義戲劇中找到很多新招,我喜愛這種方式,心中的童趣可以得逞,每次登臺像在經營充實幻覺的舞臺。

周末周刊:40長年的演藝生涯中,您遭受誰的引動對照大?

金士杰:我學戲劇時,有教師出題,讓每個學生說一句句子,生活里的句子。我覺得很簡樸,找了自認為有趣的話。結局教師總不讓我過關。他讓我回憶說這句話時剛剛做了什麼事,穿戴什麼衣服,一句話的演練連續了很久,我都覺得教師是不是居心找我麻煩。可是途經所有這些麻煩的過程之后,我再說那句話,自己都被嚇了一跳:怎麼可以講得這麼好!那時興奮的心情,我一輩子記得。我永遠感激那個戲劇課程,讓我這一輩子有了一個有趣的追求。

周末周刊:在上海工作之余,您如何渡過,去看自己演出的影戲《默殺》嗎?

金士杰:我沒有時間看影戲,心里都想著未完工的演出。我沒有準備過離開家那麼遠、那麼久,孩子慢慢長大了,我也漸漸老邁了,原來我應該更守舊一點,增加在家時間,多陪陪太太孩子,不輕易出門。

我在上海演出的尾聲,家人會來跟我相聚。之前我沒讓他們來,一是小孩要課堂,二是排戲中,他們假如在,我沒法專心。家里人一出現,我就有事要干,有話要說,心思沒法全放在排演上。我但願,除了排演,生活中沒第二件事。自己拿塊肥皂蹲在地上洗洗衣服,一邊洗一邊想臺詞,不是很好嗎?我許久沒干過這種事了。

金士杰

蘭陵劇坊創始成員,長期從事舞臺劇表演及編導工作,獲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壹戲劇大賞最佳男主角獎。

舞臺作品包含有《最后14堂禮拜二的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編導、出版《金士杰腳本I》《金士杰腳本II》《金士杰腳本III》,影當作品包含有《棋王》《我可能不會愛你》《貞觀之治》《繡春刀》《師父》《剩者為王》等。

上海最炎熱的季候,73歲的金士杰在排練話劇。一個半月的排演后,他與田水主演的《父親》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央首演,7月27日至8月11日連演14場,8月15日至18日登陸國家大劇院。

每場《父親》,我們只演給五百多個觀眾看,演戲、看戲是多麼奢華的事。金士杰對表演維持著少年般的好奇與進取,他為臺詞徹夜難眠,看記載片揣摩腳色。

在按部就班的日常中,金士杰時時尋找新鮮的內容。三伏天炙熱的陽光灑在安福路的樹葉上,正在接納采訪的他瞥向窗外:多漂亮的天光!

似乎站在懸崖邊上

《父親》陳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安德烈連續不斷陷入影像與現實交錯的時空旋渦。他開始無法辨識身處的現實,不懂得女兒安娜為什麼要堅定給他找護工,更不明了為什麼最近一直有陌生人闖入自己的生活。

慌亂的思維讓安德烈的臺詞變得顛三倒四。記臺詞難題,在我以前排的舞臺劇中幾乎不存在。舞臺之外,金士杰也在面臨挑戰,本年初,他的聲帶做了手術。在上海,他永不離身的斜挎包里裝著保衛嗓子的中藥,他也自覺遠離所有飲料與零食。

周末周刊:2024年,話劇《父親》榮獲法國莫里哀戲劇獎最佳腳本獎,先后在過份45個國家上演。依據腳本改編的影戲《困在時間里的父親》斬獲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改編腳本獎。您在接演這部話劇前研究過影戲嗎?

金士杰:2024年,我在一個小小的手機上看過這部影戲。我很喜愛它,但沒有完全記得細節,只約略知道大約情節。上海話劇藝術中央約請我演《父親》,差不多同時,臺北也有團隊找我演雷同題材。我被上話的誠意打動,來挑戰這一次的任務。

《父親》講迷路的老先生安德烈,寫作方式很奇怪,編劇仿佛直接切入病人安德烈的腦殼里,從他的視角看世界。我演一個精神病患者,我真的要成為精神病患者?各種觀念在腦海里翻來倒去,我也有點迷路。

我敢演石頭,演獅子,演猴子,但演安德烈這麼奇怪又與我長得很像的人,我很迷惘。真是這樣走嗎?走下去會怎樣?好幾回,我像站在懸崖邊上,再走一步就走不下去了。成為安德烈的過程中,我有過不安,又不愿意對不起腳本,我愿意陪著安德烈一起站在霧中摸索、吃苦。

周末周刊:排練《父親》時,您遭遇了什麼樣的挑戰?

金士杰:編劇弗洛里安澤勒用了特殊的寫作技法,文本像跳幀一樣,有時省略幾句話,有時掐頭掐尾,有時詞語和句式變形,制造出失憶的人腦中的時空錯亂。無論誰演安德烈,應該都很懼怕,腳色在清楚與糊涂之間頻繁切換,臺詞量巨大。一般腳本的臺詞有邏輯可循,《父親》的邏輯完全被打亂,每段內容看上去差不多,光背詞就把我卡到了,怎麼也背不下來。

我手上有至少三個《父親》譯本。由于國情、文化差異,只要是翻譯,就會有懂得障礙,全世界都一樣。有些句子,演員知道意思,怎麼傳達給觀眾?編劇寫出來的每個字、每個句子都嘔心瀝血,我當然不遺余力去揣摩那些句子,尋找適當的字詞以及表現方式,追求天然真實的表白,讓觀眾看到人物之間的關系,看到編劇想表白的主題。

周末周刊:您演過形形色色的腳色,《父親》中的安德烈是最難的一個嗎?

金士杰:最難?可能不算,我不會想最這種疑問。

我接舞臺劇很提防,幾乎不去臺北之外的場所排演。接到《父親》的約請,許諾演出,對我來說是很難題的。在上海一待便是兩個月,晝夜排演演出,簡樸說,我被這個腳本感動了。

我剛開始接觸《父親》時信心滿滿,覺得這個戲大有可為,但后來聲帶疑問讓我著急,康健的聲帶很主要,它甚至陰礙到我背臺詞的效率。臺詞一旦卡殼、遲疑,再怎麼彌補,也會讓演員深感受挫。

我很早就開始與腳本交戰,由於必要先做作業,否則來不及。當時還沒正式排演,導演蔣維國遠在倫敦,我們通過視頻聊腳本。《父親》屬于演員一看就知道極度難演,又極度喜愛的腳本。好的腳本寫出生活的深度,看到人性、生存狀態、人與人的關系。背臺詞搞得我很亂,我又想懂得它,逼迫自己背背背。固然辛苦,但我必要承認,這是吸引我繼續戰斗的原因必要完工這個演出。

周末周刊:阿爾茨海默病的關注度比年與日俱增,這是吸引您演出《父親》的理由嗎?

金士杰:我不覺得《父親》針對阿爾茨海默病。作為演員,我更關懷作品本身。話劇定名為《父親》,為什麼影戲譯名要加上被困在時間里?這個定語我不太愿意接納,我接納的只有父親兩個字。當然,了解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群很主要,他們值得被熟悉、被關懷。

弗洛里安澤勒寫了三部曲《父親》《母親》《兒子》,不但是個人故事,也不是探討特殊病例,而是講一個病態的家庭。我讀《母親》《兒子》讀得都快生病了,一邊讀,一邊驚嘆于澤勒的天賦。他的筆像剖解刀,鮮血淋漓,彈無虛發,越怕疼的場所,他下刀越狠。我不能截止讀下去,讀完之后,又有好多天不喜悅,再想想再翻翻,情緒冷凝,意想凸顯,好滋味這才慢慢浮出。面臨殘破的生命本身,澤勒坦誠、大膽地描述著無可救藥的苦。比擬《母親》《兒子》,我感遭受澤勒對《父親》的暖和,很喜愛父女之間拉扯的過程。

周末周刊:安德烈年紀大了之后失憶失智,讓不少人覺得暮景恐怖,您怎麼看?

金士杰:人假如不會思索,沒有影像,只剩下軀殼,我們勉強稱之為人。我媽媽103歲了,我也必要面臨她已經不那麼清醒的現實。許多文字發掘人與影像的關系,《父親》講久病床前的故事,安德烈與女兒,一個躺在床上,一個守在床邊,兩個人各自在想什麼?我無法說,他們誰對誰錯,每件事都充實復雜性。安德烈與女兒想辨析利害對錯,但沒法分清,他們的對話不在一個頻道上,誰都不好受。看完《父親》,觀眾會發明,這個故事可能發作在每個家庭,喜悅又毒辣。

尋找復雜的一面

在舞臺劇《最后14堂禮拜二的課》里,金士杰飾演患有漸凍癥的教授莫利。2024年,他憑借該劇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壹戲劇大賞最佳男主角獎。這出戲有長者的風范,劇情背后仿佛有一雙和藹可親的手,溫存地慰藉人世間的我們,勉勵我們、挑逗我們、逗樂我們也警告我們,幫我們拋開生死,擁抱世界。

《父親》中,金士杰再次飾演走向生命終點的人,他想讓觀眾在傷心中感覺喜悅,我要讓觀眾由衷去笑,別感到到我在逗他們笑,我不能耍寶。每日,我都在這樣的斗爭中。

周末周刊:《最后14堂禮拜二的課》也是久病床前的故事,《父親》與之比擬,有什麼異同?

金士杰:莫利教授的漸凍癥,慢慢失去的是肢體性能,他的影像明晰無比,清醒著走向逝去。《父親》是另有一種體驗生命的過程。人一旦老去,就要面臨連續不斷失去,最后剩一口氣,然后這口氣也失去了。生活的內容越來越少,越來越夠不著,這是必定的生物現象。

對于《父親》,我會想,失去有什麼可傷心的?這是一出喜鬧劇。對于莫利教授,我有雷同立場,我很喜愛充實逝去、集歡笑與傷心于一體的戲。觀眾在看戲時不時發出笑聲,我聽著極度舒服。我便是沖著這些笑聲接的戲。

觀眾為什麼在演員沒有喜劇表白時笑?可能漸凍癥的癥狀本身讓人笑。很久之前,我和賴聲川合作《摘星》,陳說心智障礙的人們,他們二十多歲了,智力停留在三四歲,當時也有觀眾在笑。《父親》也是冷酷又讓人笑的戲。我偷偷想象觀眾的畫面。在安德烈的病床邊,觀眾們會笑嗎?安德烈很當真地說自己是小狗,假如他只有三歲,人們覺得他好可愛。但他已經老了,觀眾會覺得他好笑嗎?

周末周刊:有些演員不喜愛突如其來的笑聲,他們以為,這是觀眾沒有看懂劇情,對舞臺不夠尊重。

金士杰:我們沒有刻意去搞笑,觀眾的笑聲卻油然而生。我作為演員有時惶惶,是我解讀錯了嗎,他們在笑什麼?漸凍癥讓莫利教授無法自如行動,把一桌飯菜統統都打翻了,觀眾笑他慘狀。安德烈得了阿爾茨海默病,迷失在時間中,上一秒他深愛著女兒,下一秒就在問這個女人是誰。觀眾很冷酷,一邊看一邊笑出聲,這可能是編劇但願的事,把笑和傷心混合在一起,比只哭或者只笑更出眾。

周末周刊:田水在《父親》里飾演您的女兒,她有至親患阿爾茨海默病,這對她的表演有協助,也為她的表演增加了難度。現實中親友摯友的履歷,會陰礙您的腳色展示嗎?

金士杰:田水履歷了那些事,所以腳本里有些字句像鞭子一樣抽她的肉。我演安德烈,可以全身而退嗎?我在努力追求腳色的狀態,而不是他的病理。生活中忘記,我們會著急、會自卑,懼怕別人的眼光。安德烈忘記,沒有掙扎,沒有傷腦子,忘了就忘了,反而是他身邊的人擔驚受怕。安德烈知道自己在生病,他很倔強,嘴巴不服輸,嚷著不需要家人照顧,實在他掛心船要沉了,老鼠一個個開始逃。

《父親》陳說發作在父女之間的拉鋸戰,安德烈尋找依附,女兒安娜挨了他最多的罵聲,最被嫌棄,他又離不開女兒。這挺像一個人面臨世界的關系,我們愛的永遠是遠方,而不是面前人,遠方老是好的。

周末周刊:據說您發了一集記載片《前浪》給田水,那集講到兒子把父親送去養老院,他安撫自己,父親在養老院常和老太太舞蹈,很高興,一切都挺好。

金士杰:要不要把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送到養老院,這是家庭會議可以決意的事情,可是有的子女永遠都跨不過那一關。跨過去的話,有人會一輩子責怪自己,哪怕老人走了之后許多年,他她還在懊悔。

安德烈是壞人,女兒安娜是好人,安德烈不正經,安娜正常,假如那麼容易下結論,《父親》算不上好戲。要是安德烈從頭到尾都討人嫌,戲劇功效并不好。dg娛樂城下載《父親》好就好在復雜性,我的責任是尋找復雜的一面。觀眾站在女兒安娜這邊,還是愿意為安德烈說話,我但願他們的判定連續不斷搖晃。兒女并不是不孝敬,而是做不到。安娜眼看著父親癥狀越來越嚴重,照顧不了他了,臺詞是你堅定不用護工的話,我就只能她說不出口,實在便是我只能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愛的方式便是難纏

《父親》正式演出了,金士杰每日照舊想著打磨。用他的話說,只有守著自己表演的秩序,才能讓安德烈這個失去秩序的人物立住。

在一場安德烈與家人的餐桌戲上,金士杰需要知道,這里是不是我最當真吃飯的場所。他還為同事們操心。有一天半夜驚醒,想著飾演護工的年輕演員賀夢潔在排演廳笑不出來,是不是安德烈的踢踏舞跳得不夠花哨?看到賀夢潔笑了,又有一種教師見證學生成長的線上娛樂城會員攻略欣慰,覺得是腦殼瓜里疏通了一些戲的態勢。

我發明有好多作業藏在腳本里,就挺激動的。金士杰表示,說累也不累,每日都有新發明,這個事挺好玩。同事們也早習慣了今日排完一段戲,第二天金士杰說,可能還是不夠好,我們再排一下。

周末周刊:六年前,上海話劇藝術中央開始籌備《父親》,向您發出邀約。這次來上海,首次與祖國大陸劇團合作,您的感受如何?

金士杰:上話和我想的不太一樣,大家都很有趣、很可愛、很樸實、很傻、很當真。我有挑食的習慣,只有幾個舞臺劇導演的工作方式我可以接納。后來年紀大一點,成了家,我更不喜愛出門了,這一次接《父親》真的是破天荒。

劇組很有意思,蔣維國導演聚合的演員典型了差異風格,跨度還挺大。我每日拿什麼更好、更精確的表演給到對手?必要是發自內心的產物,而不是某幾句精彩的臺詞而已。我忍不住笑地跟他們講,我更愛他們的話,應該再發揮多一些,更難纏一點。我的愛的方式便是難纏。假如給我的東西不真,我又怎麼說得出來真的臺詞呢?

周末周刊:您在表演時極度強調真。

金士杰:我在大學當教師時,每次回家,便是下課。作為演員,我沒有下課的概念。這句話沒有說成,我就要把它說成,再一看,時間已經到了半夜了。我有一種識別這個詞兒是真是假的才幹。我不能接納臺詞沒有說成我自己的話。不勝利的臺詞,還在空中飄來飄去,我能舒服嗎?只能繼續去想,找源頭、做作業,這不叫當真,這是演員必要面臨的。

周末周刊:您的臺詞極度有個人特色。您是屬于有才華的人,看了腳本,理順腳色情感,剎那能想到如何去處理,還是每日在家靜靜練十幾遍?

金士杰:兩種場合都有過,有沒有才華,我答不出來,我沒有設法那麼客觀。可是表演要演練,像課堂一樣。我無論當教師還是當學生,都要求一句臺詞有多種操練法。最主要的是,我在演的時候,一定把自己置身于當下的生活現場去說。

我曾經被某些導演指出太演了,或者說我們再來一次。我要追求沒有演戲的感到,天然點。我會想象某種生活場景,有生活對象、生活氛氣,這能協助我找到事先不太能預知到的表白方式。比如《父親》里的安德烈,我想起了朱自清筆下的父親,蹣跚買橘子,一下子刻畫出這個人的主題。安德烈自私,錙銖必較,劇中充實有趣的小題大做,就像我們每個人在某一件事情上過不去,就會越來越糾結。

周末周刊:您有什麼增進演技的要訣嗎?

金士杰:我不能為鏡頭服務。有時候,我迅速把生活里我的家人、我熟悉的誰誰誰以及某些時候的我調撥出來,洗掉面前的攝像機,把激烈的身體反映通通取消,回到生活這件事,最傷心時,最惱怒時,生活里的那個我或者他是怎麼做的。

我常常看記載片、看新聞,看事情是怎麼發作的,視作表演參考。這樣的研究充實樂趣。觀測記載片、新聞里的人如何與別人握手、微笑,我怎麼就沒想過這樣演呢?有許多這一類教材,至于我的亂槍有沒有打中鳥,我不想要負完全的責任,我只喜愛維持這種趣味,給自己挑戰。

想要創建一種童趣

金士杰并非戲劇科班出身,從屏東農專畜牧科結業后,他在牧場待了一年半。1978年,金士杰離開牧場去臺北尋求表演理想。這一年,他創作了自己的首個腳本《演出》,出演了秦漢、林鳳嬌領銜的戀愛喜劇片《我踏浪而來》。

1979年夏天,金士杰與伙伴成立話劇集體蘭陵劇坊。次年,他依據傳統京劇《荷珠配》編導話劇《荷珠新配》首演,蘭陵劇坊名聲大噪。他還是《暗戀桃花源》里的第一代江濱柳。

從歷史人物到販夫走卒,金士杰享受塑造腳色的財神娛樂城註冊頁面樂趣,獲得第28屆影戲金雞獎最佳男副角提名、第6屆北京國際影戲節最佳男副角獎。從藝46年后,他依然把童趣視為工作的最大動因。

周末周刊:回首蘭陵劇坊當年引起的轟動,您怎麼看?

金士杰:40長年前,蘭陵劇Q8娛樂城app官網坊起步時,觀眾們都無知道什麼是小戲院。蘭陵劇坊一步步長牙齒、說話,摸索新的方位,有表現主義的,也有荒誕派的,實在是不知足于所謂的老派話劇競爭,不知足于單調的口胃。我想創建某種實驗戲院,創建一種童趣。

我始終不以為自己是專家,也不太追求專家的東西。我一直喜愛玩,東張西望,去紐約、倫敦、東京戲院一看,哇,有這麼多東西,就高興地跑來跑去。目前年紀大了一點,我的童心還在,東瞧瞧西看看,只是活動力近年輕時候低一點。像蔣維國導演,還有弗洛里安澤勒這樣的編劇,他們在古典主義戲劇中找到很多新招,我喜愛這種方式,心中的童趣可以得逞,每次登臺像在經營充實幻覺的舞臺。

周末周刊:40長年的演藝生涯中,您遭受誰的引動對照大?

金士杰:我學戲劇時,有教師出題,讓每個學生說一句句子,生活里的句子。我覺得很簡樸,找了自認為有趣的話。結局教師總不讓我過關。他讓我回憶說這句話時剛剛做了什麼事,穿戴什麼衣服,一句話的演練連續了很久,我都覺得教師是不是居心找我麻煩。可是途經所有這些麻煩的過程之后,我再說那句話,自己都被嚇了一跳:怎麼可以講得這麼好!那時興奮的心情,我一輩子記得。我永遠感激那個戲劇課程,讓我這一輩子有了一個有趣的追求。

周末周刊:在上海工作之余,您如何渡過,去看自己演出的影戲《默殺》嗎?

金士杰:我沒有時間看影戲,心里都想著未完工的演出。我沒有準備過離開家那麼遠、那麼久,孩子慢慢長大了,我也漸漸老邁了,原來我應該更守舊一點,增加在家時間,多陪陪太太孩子,不輕易出門。

我在上海演出的尾聲,家人會來跟我相聚。之前我沒讓他們來,一是小孩要課堂,二是排戲中,他們假如在,我沒法專心。家里人一出現,我就有事要干,有話要說,心思沒法全放在排演上。我但願,除了排演,生活中沒第二件事。自己拿塊肥皂蹲在地上洗洗衣服,一邊洗一邊想臺詞,不是很好嗎?我許久沒干過這種事了。

金士杰

蘭陵劇坊創始成員,長期從事舞臺劇表演及編導工作,獲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壹戲劇大賞最佳男主角獎。

舞臺作品包含有《最后14堂禮拜二的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編導、出版《金士杰腳本I》《金士杰腳本II》《金士杰腳本III》,影當作品包含有《棋王》《我可能不會愛你》《貞觀之治》《繡春刀》《師父》《剩者為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