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暑熱炎炎,一周內北京演出市場有兩部同樣以戲劇團子生活為主題的戲劇粉墨出場,差別是音樂劇《雪擁藍關》和話劇《坤伶元年》。一在天橋戲院,一在民族文化宮,還共享了部門主題。雖不至于有對臺的嫌疑,倒也能反應一些本地創作的偏好。
混合別攪和
《雪擁藍關》有原著小說在先,講的是百年前某位京劇紅生大拿的手把門徒們的成長故事,時間跨度約有二十年。落實到戲院展示上,最奪目的不是如何將漫長歲月壓縮進短短兩三個小時,而是重要演員出身的大雜燴。男一號、京劇武生天青的扮演者是音樂劇演員;師父和工老生的師兄玄青倒都是由知名的京劇文武老生扮演,能演《智取威虎山》楊子榮的那種;扮演女二號師嫂的演員來自北京市曲劇團。
選擇京劇、曲劇演員擔綱音樂劇,大約存的便是借用他們自身本工來豐富音樂格式的心思,但這并不好規劃。劇中,幾位重要演員的唱法,并不是只在戲中戲的環節呈現本工,而是在整部劇中每個人始終維持了自己的本色:師父、師兄兩人拖著京音甩大腔,師嫂唱的是京韻小調,而男一號用的是正經音樂劇的舶來唱法。一個舞臺上三下鍋五音連彈風攪雪,至少是兩種以上的音樂審美同時在打架。等候開場時,耳聞有買了三場票的粉娛樂城送體驗金絲說歌都挺好聽。其它觀眾耳朵怎麼調適的我無知道,我耳朵是有些吃弗消,并且覺得至少在這一題材上,男一的音樂劇唱法夾在帶京腔的咬字中略顯吃虧。
這種風攪雪延續了整部劇。想來,音樂審美隨著人物而非劇情走,應是主創刻意為之。比之全部敘事段落都照唱音樂劇,而戲中戲正兒八經來京劇的不出大錯的操縱,算得兵行險著。混合的目的不是攪和,整部劇下來,真的能讓人體會出這種混合亮點的,我認為有兩處:一處是前半部雙線并行,舞臺這側是玄青為保全戲劇團和警界長官勾勾搭搭,那側是天青和情人櫻草相近先進學生接納愛國熏陶,差異選擇匹配差異唱法,能更好地體現師兄弟的分歧和矛盾。另一處是在師父靈前,天青主唱直抒胸臆,師兄、師嫂、櫻草各自幫腔,主次很分明,各人的方法差異,也能由唱腔的差異烘托出來。但這兩個段落,又會覺得師兄弟之間唱腔的分辨度還不夠,還可以更鮮明。
機關有增有損
何止是唱腔,整個劇改編之后的矛盾沖突較之原著減弱許多。在原著中,師兄玄青由於羨慕師弟天青戲份兒拿得高,兩人逐步分道揚鑣。玄青不再唱戲等于叛變師門,甚至將自己的愛人獻給要巴結的長官,腳色趨向負面。而在劇中這個腳色的負面成色大大削減,大煙抽了幾口究竟是否戒掉也沒下文,戲劇團子中同代人無可避免的關于由誰挑班和藝術程度高矮的沖突更是被刻意含糊。人物不豐滿,情感連結也就不夠強,戲劇團的設定甚至因此變得懸浮。
劇作的疑問不止于此。改編后故事的時間跨度仍然是20年,曹錕賄選、閱讀先進刊物《年輕雜志》、日本人占北京,都是明了顯現出來的時間點,但劇中人物的塑造和造型卻輕忽了一點:櫻草始終是個小姑娘、女學生裝扮這在她已有兩情相悅對象,甚至談婚論嫁之時,是不適合的。也許格式混合的沖突過大,吸引了我的大部門注意力,故事演進的瑕疵倒很容易被輕忽。
當然舞臺展示也有超越原著的場所,比如兩處幕后剪影的建置,讓人面前一亮:一處是天青比戲時唱《周瑜歸天》。先不說北派的班子拿南派戲出來比適合不適合,這位代打的武生沒有從桌子高下高(一種從高處翻下的戲曲技能),而是直接從凳子高下來,用投影增加功效給他遮了丑。比擬之下,一開場表演的《八大錘》三起三落,演員降階只做了一起一落,不足可謂直接曝光在觀眾眼前。另一處則是師嫂單刀赴會去見日本人,最后如貞娥刺虎般斷送投影上由於師嫂和日本人位置的遠近變化而展示人物身體的大小變化,反應出兩方勢力的消長,倒令人想起影戲《神女》中的知名場景。
也不是臺上所有的高科技都那麼提拔觀感,比如日本人強令師父演唱《單刀會》一段:師父本人于后景便裝演唱《滿江紅》,前景投影上是3D成像的全副打扮還有景別切換的關老爺,可是二者一招一式并沒有相合之感。扮的是關老爺,唱的卻是岳飛岳老爺的戲,以此來反抗日軍的暴行,即便便裝意會也毫無掛礙。可如此成像,難免攪戲。
機關布景攪戲的不僅是《雪擁藍關》,話劇《坤伶元年》的迴旋舞臺也意義不大。非要用其來表現場景的差異,大約是遵循了一種話劇新戲的路徑依賴,本性是對演員表演的不信任。
男女平等不敵救風塵
妓女出身的女伶能不能登臺演戲,在音樂劇《雪擁藍關》中只是戲劇團子新舊派的沖突之一,在話劇《坤伶元年》則是戲劇沖突的要點。在京劇演出史上,民國元年在北京始有女伶登臺,圍觀者眾,但很快就被以有傷風化為名不准。該劇以此為底細,陳說一個謀求創造和掙錢的經勵科(過去戲劇團中擔當組織演出、聯系業務、藝人調和等工作,相當于劇團經理),打著男女平等的旗號,帶著漢口一個妓女出身的女伶到北京唱紅的故事。
《坤伶元年》故事激情就在這位女性和兩個女人的兩場對峙:一場是和本地班社享有盛名的乾旦關于究竟是賣色還是賣藝的爭執,以兩人打賭看誰更賣座解散。但這場對臺戲并沒唱上,由於女伶眼看要成為軍官外室之際,正房太太找來了,言語中各種為難;乾旦則發作了轉變,出于惜才愿意收女伶為徒,給她傳藝。
故事主線終止于女伶妓女地位被戳穿因而無法繼續唱戲,但真正的尾聲則是那位經勵科的一段剖白。陪伴著這段表演,同時在迴旋舞臺的二層吊了一整場的木偶掉了下來,直指主創一路掩飾終于一吐為快的男人自我意識:全劇的主角看似是坤伶,實際是這位經勵科,男女平等的新口號也抵不過救風塵的老舊套路。
在賣身和賣藝都是下九流的時代底細中,二者的分野并不明晰。想要和妓女劃清界限,是臺上那位乾旦等部門上進伶人的追求,當然也是本劇有所美化和努力表白的。就像男女平等,實在也沒有戲里宣稱的那麼主流,這句話并沒有寫進民國元年頒布的憲法《暫時約法》,甚至也沒有寫進國民黨的政綱黨章。宋教仁為此還挨了唐群英一巴掌,這也是知名的時事了。在那時,妓女的地位于登臺無礙,用戳穿女伶出身青樓來暴最后的大雷,知足了戲劇沖突的制造,卻有點兒低估觀眾的知識儲備,盡管好像還算有效。
在我觀演那場,那些特別能逗樂戲曲觀眾的小包袱,比如仿照某位名家的金玉奴身段、開玩笑青衣看鴿子這種指向梅蘭芳的知名典故俯拾皆是,可惜大多數沒響。反倒是妓女地位被戳穿后世人幾番豪邁宣言能夠取得掌聲,觀眾也更能共鳴。以小包袱來感動平素看戲曲的觀眾,以不怎麼合戲曲史、老舊狗血但有大聲響的沖突來達致不怎麼看戲曲的其他觀眾,主創的設計倒是兼顧了多方需要。
《坤伶元年》編劇上一部作品《大徽班》的表現,使人對他的新作有了更多期望。《坤伶元年》整體表現當然在水準以上,繼續采用了相對傳統的戲劇結構方式,可惜的是沒能將跳進跳出的手法自首至尾在每一幕一以貫之,二者沒能水乳交融。更可惜的是,這部劇所宣揚的、劇中乾旦所苦守的、女伶所覺悟的,仍然只是武藝的傳承,完全沒有走出這類主題的窠臼。我們看到的大批以戲劇團子、以后臺為表現對象的舞臺作品和影戲除了《坤伶元年》《雪擁藍關》,還有不久前上演的話劇《萬火關》,以及風雷京劇團和陳佩斯團隊的多部作品,在這個維度上都有點兒連像戲曲的傳承焦急和成為時代興衰的注腳,二者必居其一,往往兼有,輔之以不甚先進甚至不甚精確的性別規訓。這個類型的創作歷史也有近百年了,確切有些雪擁藍關馬不前。
在如此細分的題材上還對編劇有主題創造的要求,也許真是求全叱責。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為主創的顧影自憐,或者文化鄉愁連續埋單的。戲曲只要玩意兒好,題材、骨架、材料甚至演員都不用更新。但戲曲題材的話劇、音樂劇、影視等,往往沒有這樣的待遇。假如自己不主動完工理念的更新、手段的更新,就只能等著觀眾換新,或者舞臺硬件換新了。且喜這兩場看下來,觀眾反應不錯,畢竟并不是所有觀眾都像我這樣嘗過百草還屢敗屢戰的。
夏至已至,暑熱炎炎,一周內北京演出市場有兩部同樣以戲劇團子生活為主題的戲劇粉墨出場,差別是音樂劇《雪擁藍關》和話劇《坤伶元年》。一在天橋戲院,一在民族文化宮,還共享了部門主題。雖不至于有對臺的嫌疑,倒也能反應一些本地創作的偏好。
混合別攪和
《雪擁藍關》有原著小說在先,講的是百年前某位京劇紅生大拿的手把門徒們的成長故事,時間跨度約有二十年。落實到戲院展示上,最奪目的不是如何將漫長歲月壓縮進短短兩三個小時,而是重要演員出身的大雜燴。男一號、京劇武生天青的扮演者是音樂劇演員;師父和工老生的師兄玄青倒都是由知名的京劇文武老生扮演,能演《智取威虎山》楊子榮的那種;扮演女二號師嫂的演員來自北京市曲劇團。
選擇京劇、曲劇演員擔綱音樂劇,大約存的便是借用他們自身本工來豐富音樂格式的心思,但這并不好規劃。劇中,幾位重要演員的唱法,并不是只在戲中戲的環節呈現本工,而是在整部劇中每個人始終維持了自己的本色:師父、師兄兩人拖著京音甩大腔,師嫂唱的是京韻小調,而男一號用的是正經音樂劇的舶來唱法。一個舞臺上三下鍋五音連彈風攪雪,至少是兩種以上的音樂審美同時在打架。等候開場時,耳聞有買了三場票的粉絲說歌都挺好聽。其它觀眾耳朵怎麼調適的我無知道,我耳朵是有些吃弗消,并且覺得至少在這一題材上,男一的音樂劇唱法夾在帶京腔的咬字中略顯吃虧。
這種風攪雪延續了整部劇。想來,音樂審美隨著人物而非劇情走,應是主創刻意為之。比之全部敘事段落都照唱音樂劇,而戲中戲正兒八經來京劇的不出大錯的操縱,算得兵行險著。混合的目的不是攪和,整部劇下來,真的能讓人體會出這種混合亮點的,我認為有兩處:一處是前半部雙線并行,舞臺這側是玄青為保全戲劇團和警界長官勾勾搭搭,那側是天青和情人櫻草相近先進學生接納愛國熏陶,差異選擇匹配差異唱法,能更好地體現師兄弟的分歧和矛盾。另一處是在師父靈前,天青主唱直抒胸臆,師兄、師嫂、櫻草各自幫腔,主次很分明,各人的方法差異,也能由唱腔的差異烘托出來。但這兩個段落,又會覺得師兄弟之間唱腔的分辨度還不夠,還可以更鮮明。
機關有增有損
何止是唱腔,整個劇改編之后的矛盾沖突較之原著減弱許多。在原著中,師兄玄青由於羨慕師弟天青戲份兒拿得高,兩人逐步分道揚鑣。玄青不再唱戲等于叛變師門,甚至將自己的愛人獻給要巴結的長官,腳色趨向負面。而在劇中這個腳色的負面成色大大削減,大煙抽了幾口究竟是否戒掉也沒下文,戲劇團子中同代人無可避免的關于由誰挑班和藝術程度高矮的沖突更是被刻意含糊。人物不豐滿,情感連結也就不夠強,戲劇團的設定甚至因此變得懸浮。
劇作的疑問不止于此。改編后故事的時間跨度仍然是20年,曹錕賄選、閱讀先進刊物《年輕雜志》、日本人占北京,都是明了顯現出來的時間點,但劇中人物的塑造和造型卻輕忽了一點:櫻草始終是個贏家娛樂城優惠公告小姑娘、女學生裝扮這在她已有兩情相悅對象,甚至談婚論嫁之時,是不適合的。也許格式混合的沖突過大,吸引了我的大部門注意力,故事演進的瑕疵倒很容易被輕忽。
當然舞臺展示也有超越原著的場所,比如兩處幕后剪影的建置,讓人面前一亮:一處是天青比戲時唱《周瑜歸天》。先不說北派的班子拿南派戲出來比適合不適合,這位代打的武生沒有從桌子高下高(一種從高處翻下的戲曲技能),而是直接從凳子高下來,用投影增加功效給他遮了丑。比擬之下,一開場表演的《八大錘》三起三落,演員降階只做了一起一落,不足可謂直接曝光在觀眾眼前。另一處則是師嫂單刀赴會去見日本人,最后如貞娥刺虎般斷送投影上由於師嫂和日本人位置的遠近變化而展娛樂城沙龍示人物身體的大小變化,反應出兩方勢力的消長,倒令人想起影戲《神女》中的知名場景。
也不是臺上所有的高科技都那麼提拔觀感,比如日本人強令師父演唱《單刀會》一段:師父本人于后景便裝演唱《滿江紅》,前景投影上是3D成像的全副打扮還有景別切換的關老爺,可是二者一招一式并沒有相合之感。扮的是關老爺,唱的卻是岳飛岳老爺的戲,以此來反抗日軍的暴行,即便便裝意會也毫無掛礙。可如此成像,難免攪戲。
機關布景攪戲的不僅是《雪擁藍關》,話劇《坤伶元年》的迴旋舞臺也意義不大。非要用其來表現場景的差異,大約是遵循了一種話劇新戲的路徑依賴,本性是對演員表演的不信任。
男女平等不敵救風塵
妓女出身的女伶能不能登臺演戲,在音樂劇《雪擁藍關》中只是戲劇團子新舊派的沖突之一,在話劇《坤伶元年》則是戲劇沖突的要點。在京劇演出史上,民國元年在北京始有女伶登臺,圍觀者眾,但很快就被以有傷風化為名不准。該劇以此為底細,陳說一個謀求創造和掙錢的經勵科(過去戲劇團中擔當組織演出、聯系業務、藝人調和等工作,相當于劇團經理),打著男女平等的旗號,帶著漢口一個妓女出身的女伶到北京唱紅的故事。
《坤伶元年》故事激情就在這位女性和兩個女人的兩場對峙:一場是和本地班社享有盛名的乾旦關于究竟是賣色還是賣藝的爭包你發娛樂城 線上遊戲執,以兩人打賭看誰更賣座解散。但這場對臺戲并沒唱上,由於女伶眼看要成為軍官外室之際,正房太太找來了,言語中各種為難;乾旦則發作了轉變,出于惜才愿意收女伶為徒,給她傳藝。
故事主線終止于女伶妓女地位被戳穿因而無法繼續唱戲,但真正的尾聲則是那位經勵科的一段剖白。陪伴著這段表演,同時在迴旋舞臺的二層吊了一整場的木偶掉了下來,直指主創一路掩飾終于一吐為快的男人自淘金娛樂城 遊戲推薦我意識:全劇的主角看似是坤伶,實際是這位經勵科,男女平等的新口號也抵不過救風塵的老舊套路。
在賣身和賣藝都是下九流的時代底細中,二者的分野并不明晰。想要和妓女劃清界限,是臺上那位乾旦等部門上進伶人的追求,當然也是本劇有所美化和努力表白的。就像男女平等,實在也沒有戲里宣稱的那麼主流,這句話并沒有寫進民國元年頒布的憲法《暫時約法》,甚至也沒有寫進國民黨的政綱黨章。宋教仁為此還挨了唐群英一巴掌,這也是知名的時事了。在那時,妓女的地位于登臺無礙,用戳穿女伶出身青樓來暴最后的大雷,知足了戲劇沖突的制造,卻有點兒低估觀眾的知識儲備,盡管好像還算有效。
在我觀演那場,那些特別能逗樂戲曲觀眾的小包袱,比如仿照某位名家的金玉奴身段、開玩笑青衣看鴿子這種指向梅蘭芳的知名典故俯拾皆是,可惜大多數沒響。反倒是妓女地位被戳穿后世人幾番豪邁宣言能夠取得掌聲,觀眾也更能共鳴。以小包袱來感動平素看戲曲的觀眾,以不怎麼合戲曲史、老舊狗血但有大聲響的沖突來達致不怎麼看戲曲的其他觀眾,主創的設計倒是兼顧了多方需要。
《坤伶元年》編劇上一部作品《大徽班》的表現,使人對他的新作有了更多期望。《坤伶元年》整體表現當然在水準以上,繼續采用了相對傳統的戲劇結構方式,可惜的是沒能將跳進跳出的手法自首至尾在每一幕一以貫之,二者沒能水乳交融。更可惜的是,這部劇所宣揚的、劇中乾旦所苦守的、女伶所覺悟的,仍然只是武藝的傳承,完全沒有走出這類主題的窠臼。我們看到的大批以戲劇團子、以后臺為表現對象的舞臺作品和影戲除了《坤伶元年》《雪擁藍關》,還有不久前上演的話劇《萬火關》,以及風雷京劇團和陳佩斯團隊的多部作品,在這個維度上都有點兒連像戲曲的傳承焦急和成為時代興衰的注腳,二者必居其一,往往兼有,輔之以不甚先進甚至不甚精確的性別規訓。這個類型的創作歷史也有近百年了,確切有些雪擁藍關馬不前。
在如此細分的題材上還對編劇有主題創造的要求,也許真是求全叱責。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為主創的顧影自憐,或者文化鄉愁連續埋單的。戲曲只要玩意兒好,題材、骨架、材料甚至演員都不用更新。但戲曲題材的話劇、音樂劇、影視等,往往沒有這樣的待遇。假如自己不主動完工理念的更新、手段的更新,就只能等著觀眾換新,或者舞臺硬件換新了。且喜這兩場看下來,觀眾反應不錯,畢竟并不是所有觀眾都像我這樣嘗過百草還屢敗屢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