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京城大地蒸騰著暑熱之氣。現今,待在裝有空調的房間里,早已成為大眾的日常選擇。然而,舊日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京城大眾在炎炎夏日里都去哪里祛暑乘涼呢?
依據一些史料文獻紀錄,清朝期間的北京有消夏四勝的說法。四勝差別是什剎海、葡萄園、菱角坑和二閘。如今,四勝中的兩勝已經完全消逝了。二閘也不復原貌,但仍是大眾休閑的地方。只有什剎海人盡皆知,而前海的荷花市場,還是大眾消夏的好去處。
消夏四勝美名揚
什剎海荷花市場何以成為消夏的勝地?或因它所擁有的先天前提。在前海中間,有道串聯南北陸地的長堤,將整片水域分成了兩個部門。東部約占全水域的三分之二,沿堤岸一帶種有荷花,水域中則培植雞頭米。西部約占全水域的三分之一,早年曾培植水稻。長堤里許,兩岸楊柳成行,夏日熏風搖曳,荷香撲面,大有江南水鄉之景色。
及至清末,長堤兩岸開始出現市場。到了1916年,應當地紳商所請,宛平縣場所政府將業已形成的暫時市場略加整頓,制定以前海長堤為中央,于每年農歷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開辦荷花市場。民國初期的荷花市場頗受京城大眾的喜歡,可是,荷花市場的經營一年不如一年,各攤棚營業大為賠本,終極荷花市場在1950年宣告停辦。
老北京人消夏的第二處勝地,是位于東直門外護城河東岸的葡萄園。依據史料所示,這處葡萄園的規模并不大,只有幾十架葡萄。園內有個茶館,主人在葡萄架下設茶座。來此飲茶者,皆是京城的士紳。對謎語感嗜好者,于此地建立了北派謎社,每逢夏季都要到此以文會友。如今,已經無法找到葡萄園的蹤跡,東直門交通樞紐一帶也許是其舊址。
老北京人消夏的第三處勝地,是位于朝陽門與東直門中間地帶的菱角坑,此坑位于護城河外的地勢低洼處。依據一些資料顯示:晚清期間,此地三面環水,十里橫塘,廣植菱角,被稱為菱角坑。京內有一個綽號三瞪視的低級武官,將菱角坑一帶據為己有。他在此擴充池塘,增加來水量,且建造起一座戲樓式的建筑。房舍四周環植柳樹,外則遍植榆槐,每當盛夏,綠柳濃烈,池水漣漪,儼然一派洞天福地。在護城河水豐沛時,游人可從東便門、東直門乘木船,盡享冷風習習,感受一身風涼。就這樣,人們一路坐船至朝陽門橋下,再下船登岸,前行不久就是菱角坑。
三瞪視雖為底層武官,但因其混跡黑白兩道,官私均有靠山,所以成了一只坐地虎。最初,三瞪視不過是想借此地來自娛,后受同僚的攛掇,干脆效仿起二閘、什剎海,將這里改建成為大眾消夏游樂地方,廣招藝人表演。此時的菱角坑,恰似一個小天橋,人們不光能在這里消夏,而且能聽戲、買雜貨、嘗小吃。夏天里來幾回,暑熱就過去了。
二閘,也便是如今通惠河上的慶豐公園所在地。舊日的二閘一帶,清波蕩漾,綠柳披拂,風物宜人。舊時,從五月初一之后,二閘就逐步風光起來。然而,真正熱烈起來,是在暑伏至中元秋涼之間的這段時間。舊日二閘一帶的船戶有云:河灘子的交易,跟著暑伏來,隨著法船走。由于昔日的京城之內,沒有太多可供大眾游覽的苑囿,所以把充實野趣的二閘視作絕好的乘涼之地,還是很符合京城大眾心意的。盡管只有短短兩個月的熱烈,船戶們尚可大賺一筆。
清末民初之際,每遇盛夏,京城黎民便會呼朋引伴,出東便門,在通惠河畔的大通橋碼頭一帶,或包租一船,或與世人同搭一船,沿著河道一路向東。但見船行于蘆葦之間,船上世人頓覺熏風微拂,暑氣頓消。河道里的水草幽香撲鼻,胸膈立爽。過了二道橋,只見外城的護城河水匯入通惠河道,水線上娛樂城 國際盤面也逐步寬廣,蘆葦蒲草等皆已不見,天地豁然豁達。只有岸邊弱柳低垂,荷香吐艷。待船過三塊板而東,兩岸民居漸多,人煙亦密。至此,二閘便映入眼簾。游人上岸后,會看到茶社林立,商販云集,游人熙熙攘攘,往來如織。這樣的景象,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中葉。
士大夫多向西山去
在明清兩代,由于交通不便,大眾出城避暑的人數有限。在明代,權貴人士往往喜愛于盛夏時節前去西山避暑。清代,西山地域則為清朝統治者及保護其安全的部隊營盤所佔有。
關于避暑西山的內容,在明代至民國期間的史料文獻中常常出現,如明末問世的《帝京景物略》。在這部書的卷六、卷七(西山篇目)中,對于一些名勝古跡進行了細致梳理。比如,卷六講到香山寺:京師天下之觀,香山寺,當其首游也。這處被晚明人士看作首游之地的香山寺,既非被后世清帝打造得富麗堂皇的廟宇,又非遇到西方列強摧殘之后所存留的建筑遺跡。彼時的它,是一座藏于香山之中,華美不奪四周山林景觀風頭的古剎禪林。
觀賞過古剎之美,專程或順路來香山寺的書生士大夫都會留下詩作。此中,明中期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明中后期的大思想家王陽明、知名書畫家文徵明等,都曾創作了詩篇。位于香山寺不遠處的碧云寺一直與內廷閹人的人生履歷親暱相關。明正德年間,大太監于經得寵,他為自己修筑的生壙便在碧云寺內。此時的碧云寺,履歷了一番大規模的建造。于經失勢后,碧云寺逐步雕零。等到晚明天啟年間,這里又成為大太監魏忠賢的生壙,于是又得到擴建。有明一代,到碧云寺尋古探幽的書生不少,且留下了一批詩文。此中,既有書畫家文徵明,又有來自安徽歙縣的許國(如今的歙縣縣城內,還保存有相當完整的許國牌坊),還有運氣跌宕的書生李攀龍等。
間隔香山不遠的盧師山,也是夏日里避暑的一個好去處。如今的盧師山,被劃入八大處景區的范圍內。在盧師山上,先有盧師寺、清涼寺,后有證果寺。明代的書生李時勉、孫承澤等,皆為盧師山留下了詩句。而八大處中的另有幾處,歷史最為久遠的就是平坡寺。這座寺廟歷經滄桑,至清中葉得到皇家眷顧,名稱亦改作香界寺。在《帝京景物略》中,關于平坡寺的書生詩篇有六七首之多。
玉泉山也是避暑乘涼的好場所。依據明代《才華廣記》所述:在京西二十余里,山頂懸崖舊刻玉泉二字古代人發明玉泉之水,或早于金章宗修造八巨浪院。但自此之后,這玉泉就變得越來越主要。在明代與民國期間,玉泉山面向京城黎民開放。《帝京景物略》中收錄了七十七首玉泉山一帶的游賞詩作,此中大概有一多半都是關于玉泉的。
玉泉山的鄰居是明代的甕山,這是一處亦游賞亦耕作的絕佳避暑之地。度山前小橋而南,人家傍山,臨西湖,水田棋布,人人農,家家具農器,年年農務,一如東南,而衣食樸豐,因利湖也。甕山之下,是西湖。西湖的水量幾多,與人工調節有關。西湖中的人工設備,最主要的就是西堤。載入景物略的甕山與西湖的書生詩作,有三十余篇之多。及至清代,甕山更名為萬壽山,西湖則更名為昆明湖,兩者一并歸入皇家苑囿之中,平凡黎民望而卻步。
京郊四周有美景
自三山往北,一路進入昌平縣境內,溝溝崖與銀山等處也是書生騷客避暑郊遊的好去處。
溝溝崖在明昭陵之北,整個山勢陡峭,泉為繞陵而幽幽,樹為禁陵而郁郁。這樣一處山清水秀的寶地,對人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在《帝京景物略》溝溝崖篇目下,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士紳所作詩文多篇。
間隔溝溝崖不甚遠的銀山,也因近于皇陵,不准樵采,以致松不勝其柯而偃,柏拂地而已枝,橡子落而無人收,榆柳條繁而禁老秋。就在這樣的天然風景中,矗立著數座金元期間的古塔。山之靜、水之幽、樹之盛、塔之美,幾者合而為一,足以迷倒訪古之人。于是,明代的一批書生騷客,為其留下了十余篇經典詩作。
若出阜成門,西行二十五里,就是石景山。按照《帝京景物略》的說法,這便是座石頭山,并沒有什麼景觀可言。土人伐石,歲給都人;石田是耕,不避堅厚。到了萬積年間,碧霞元君廟修筑于此,石景山才算有了些靈氣。石景山的頂山,另外一座金閣寺。站在金閣寺處憑欄遠望,蒼黃一道,如帶南綴者,渾河也。這渾河,就是清康熙年間定名的永定河。
避暑大西山,止于潛山者為多。假如有錢有閑有雅興,或行進于更深一些的山區者,人數十分博弈 娛樂 平台有限。比如,去京八十里的仰山,便必要經過途徑艱難的磨石口、隆恩寺、三家村、軍莊等。仰山之上有座棲隱寺,因藏在山水之間,所以風景獨好。
若有充足的時間及精力,清代避暑者或可攀爬大房山一帶的上方山,走進云水洞。莫看上方山一帶路途迢遙,行走多有不便,但這里卻并不缺乏游人,尤其是會吟詠詩篇的書生。于是,在《帝京景物略》等史料中,又出現了若干篇與此有關的作品。
農歷六月,京城大地蒸騰著暑熱之氣。現今,待在裝有空調的房間里,早已成為大眾的日常選擇。然而,舊日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京城大眾在炎炎夏日里都去哪里祛暑乘涼呢?
依據一些史料文獻紀錄,清朝期間的北京有消夏四勝的說法。四勝差別是什剎海、葡萄園、菱角坑和二閘。如今,四勝中的兩勝已經完全消逝了。二閘也不復原貌,但仍是大眾休閑的地方。只有什剎海人盡皆知,而前海的荷花市場,還是大眾消夏的好去處。
消夏四勝美名揚
什剎海荷花市場何以成為消夏的勝地?或因它所擁有的先天前提。在前海中間,有道串聯南北陸地的長堤,將整片水域分成了兩個部門。東部約占全水域的三分之二,沿堤岸一帶種有荷花,水域中則培植雞頭米。西部約占全水域的三分之一,早年曾培植水稻。長堤里許,兩岸楊柳成行,夏日熏風搖曳,荷香撲面,大有江南水鄉之景色。
及至清末,長堤兩岸開始出現市場。到了1916年,應當地紳商所請,宛平縣場所政府將業已形成的暫時市場略加整頓,制定以前海長堤為中央,于每年農歷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開辦荷花市場。民國初期的荷花市場頗受京城大眾的喜歡,可是,荷花市場的經營一年不如一年,各攤棚營業大為賠本,終極荷花市場在1950年宣告停辦。
老北京人消夏的第二處勝地,是位于東直門外護城河東岸的葡萄園。依據史料所示,這處葡萄園的規模并不大,只有幾十架葡萄。園內有個茶館,主人在葡萄架下設茶座。來此飲茶者,皆是京城的士紳。對謎語感嗜好者,于此地建立了北派謎社,每逢夏季都要到此以文會友。如今,已經無法找到葡萄園的蹤跡,東直門交通樞紐一帶也許是其舊址。
老北京人消夏的第三處勝地,是位于朝陽門與東直門中間地帶的菱角坑,此坑位于護城河外的地勢低洼處。依據一些資料顯示:晚清期間,此地三面環水,十里橫塘,廣植菱角,被稱為菱角坑。京內有一個綽號三瞪視的低級武官,將菱角坑一帶據為己有。他在此擴充池塘,增加來水量,且建造起一座戲樓式的建筑。房舍四周環植柳樹,外則遍植榆槐,每當盛夏,綠柳濃烈,池水漣漪,儼然一派洞天福地。在護城河水豐沛時,游人可從東便門、東直門乘木船,盡享冷風習習,感受一身風涼。就這樣,人們一路坐船至朝陽門橋下,再下船登岸,前行不久就是菱角坑。
三瞪視雖為底層武官,但因其混跡黑白兩道,官私均有靠山,所以成了一只坐地虎。最初,三瞪視不過是想借此地來自娛,后受同僚的攛掇,干脆效仿起二閘、什剎海,將這里改建成為大眾消夏游樂地方,廣招藝人表演。此時的菱角坑,恰似一個小天橋,人們不光能在這里消夏,而且能聽戲、買雜貨、嘗小吃。夏天里來幾回,暑熱就過去了。
二閘,也便是如今通惠河上的慶豐公園所在地。舊日的二閘一帶,清波蕩漾,綠柳披拂,風物宜人。舊時,從五月初一之后,二閘就逐步風光起來。然而,真正熱烈起來,是在暑伏財神娛樂城評論與評論至中元秋涼之間的這段時間。舊日二閘一帶的船戶有云:河灘子的交易,跟著暑伏來,隨著法船走。由于昔日的京城之內,沒有太多可供大眾游覽的苑囿,所以把充實野趣的二閘視作絕好的乘涼之地,還是很符合京城大眾心意的。盡管只有短短兩個月的熱烈,船戶們尚可大賺一筆。
清末民初之際,每遇盛夏,京城黎民便會呼朋引伴,出東便門,在通惠河畔的大通橋碼頭一帶,或包租一船,或與世人同搭一船,沿著河道一路向東。但見船行于蘆葦之間,船上世人頓覺熏風微拂,暑氣頓消。河道里的水草幽香撲鼻,胸膈立爽。過了二道橋,只見外城的護城河水匯入通惠河道,水面也逐步寬廣,蘆葦蒲草等皆已不見,天地豁然豁達。只有岸邊弱柳低垂,荷香吐艷。待船過三塊板而東,兩岸民居漸多,人煙亦密。至此,二閘便映入眼簾。游人上岸后,會看到茶社林立,商販云集,游人熙熙攘攘,往來如織。這樣的景象,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中葉。
士大夫多向西山去
在明清兩代,由于交通不便,大眾出城避暑的人數有限。在明代,權貴人士往往喜愛于盛夏時節前去西山避暑。清代,西山地域則為清朝統治者及保護其安全的部隊營盤所佔有。
關于避暑西山的內容,在明代至民國期間的史料文獻中常常出現,如明末問世的《帝京景物略》。在這部書的卷六、卷七(西山篇目)中,對于一些名勝古跡進行了細致梳理。比如,卷六講到香山寺:京師天下之觀,香山寺,當其首游也。這處被晚明人士看作首游之地的香山寺,既非被后世清帝打造得富麗堂皇的廟宇,又非遇到西方列強摧殘之后所存留的建筑遺跡。彼時的它,是一座藏于香山之中,華美不奪四周山林景觀風頭的古剎禪林。
觀賞過古剎之美,專程或順路來香山寺的書生士大夫都會留下詩作。此中,明中期的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明中后期的大思想家王陽明、知名書畫家文徵明等,都曾創作了詩篇。位于香山寺不遠處的碧云寺一直與內廷閹人的人生履歷親暱相關。明正德年間,大太監于經得寵,他為自己修筑的生壙便在碧云寺內。此時的碧云寺,履歷了一番大規模的建造。于經失勢后,碧云寺逐步雕零。等到晚明天啟年間,這里又成為大太監魏忠賢的生壙,于是又得到擴建。有明一代,到碧云寺尋古探幽的書生不少,且留下了一批詩文。此中,既有書畫家文徵明,又有來自安徽歙縣的許國(如今的歙縣縣城內,還保存有相當完整的許國牌坊),還有運氣跌宕的書生李攀龍等。
間隔香山不遠的盧師山,也是夏日里避暑的一個好去處。如今的盧師山,被劃入八大處景區的范圍內。在盧師山上,先有盧師寺、清涼寺,后有證果寺。明代的書生李時勉、孫承澤等,皆為盧師山留下了詩句。而八大處中的另有幾處,歷史最為久遠的就是平坡寺。這座寺廟歷經滄桑,至清中葉得到皇家眷顧,名稱亦改作香界寺。在《帝京景物略》中,關于平坡寺的書生詩篇有六七首之多。
玉泉山也是避暑乘涼的好場所。依據明代《才華廣記》所述:在京西二十余里,山頂懸崖舊刻玉泉二字古代人發明玉泉之水,或早于金章宗修造八巨浪院。但自此之后,這玉泉就變得越來越主要。在明代與民國期間,玉泉山面向京城黎民開放。《帝京景物略》中收錄了七十七首玉泉山一帶的游賞詩作,此中大概有一多半都是關于玉泉的。
玉泉山的鄰居是明代的甕山,這是一處亦游賞亦耕作的絕佳避暑之地。度山前小橋而南,人家傍山,臨西湖,水田棋布,人人農,家家具農器,年年農務,一如東南,而衣食樸豐,因利湖也。甕山之下,是西湖。西湖的水量幾多,與人工調節有關。西湖中的人工設備,最主要的就是西堤。載入景物略的甕山與西湖的書生詩作,有三十余篇之多。及至清代,甕山更名為萬壽山,西湖則更名為昆明湖,兩者一并歸入皇家苑囿之中,平凡黎民望而卻步。
京郊四周有美景
自三山往北,一路進入昌平縣境內,溝溝崖與銀山等處也是書生騷客避暑郊遊的好去處。
溝溝崖在明昭陵之北,整個山勢陡峭,泉為繞陵而幽幽,樹為禁陵而郁郁。這樣一處山清水秀的寶地,對人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在《帝京景物略》溝溝崖篇目下,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士紳所作詩文多篇。
間隔溝溝崖不甚遠的銀山,也因近于皇陵,不准樵采,以致松不勝其柯而偃,柏拂地而已枝,橡子落而無人收,榆柳條繁而禁老秋。就在這樣的天然風景中,矗立著數座金元期間的古塔。山之靜、水之幽、樹之盛、塔之美,幾者合而為一,足以迷倒訪古之人。于是,明代的一批書生騷客,為其留下了十余篇經典詩作。
若出阜成門,西行二十五財神娛樂城存款安全里,就是石景山。按照《帝京景物略》的說法,這便是座石頭山,并沒有什麼景觀可言。土人伐石,歲給都人;石田是耕,不避堅厚。到了萬積年間,碧霞元君廟修筑于此,石景山才算有了些靈氣。石景山的頂山,另外一座金閣寺。站在金閣寺處憑欄遠望,蒼黃一道,如帶南綴者,渾河也。這渾河,就是清康熙年間定名的永定河。
避暑大西山,止于潛山者為多。假如有錢有閑有雅興,或行進于更深一些的山區者,人數十分有限。比如,去京八十里的仰山,便必要經過途徑艱難的磨石口、隆恩寺、三家村、軍莊等。仰山之上有座棲隱寺,因藏在山水之間,所以風景獨好。
若有充足的時間及精力,清代避暑者或可攀爬大房山一帶的上方山,走進云水洞。莫看上方山一帶路途迢遙,行走多有不便,但這里卻并不缺乏游人,尤其是會吟詠詩篇的書生。于是,在《帝京景物略》等史料中,又出現了若干篇與此有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