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是小滿節氣,在古代,人們在這一天要祭祀蠶神,禱告有個好收穫。自周代起,我國就已確立帝王親耕南郊,皇后親蠶北郊的儀式。北京城里,也有祭祀蠶神的陳跡,特別是北海公園里,乾隆年間興建的先蠶壇至今仍保存完好。
實在,在明代,北京城建有先蠶壇。只不過,其位置發作過幾回變動,皇后親蠶禮也是時斷時續,故而終極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只能在故紙堆里尋找當年的故事。
一波三折建先蠶壇
明代的先蠶壇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時,曾經有過安排,不過終極并沒有建成。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模仿南京制度,將所有主要的神靈祭祀,都會合在了北京城南郊一帶,包含有先農、山川、太歲、天地、日月等,并沒有獨自的先蠶壇。
嘉靖皇帝剛剛即位時,大臣夏言便提出修造先蠶壇。那時,夏言奉皇帝的旨意清查莊田,在向皇帝啟奏如何處理這些充公土地的時,夏言給了四條發起,此中的第一條,他強調莊田原來便是皇家和老黎民爭奪田產,繼續延續下去會讓皇家顏面盡失,因此他發起將大興縣境內的莊田改為各宮的親蠶廠、公桑園,并發起由禮部牽頭,覆原并規定皇后親蠶的禮儀。針對夏言的奏折,戶部的回復是:親蠶廠和公桑園以往并沒有舊制可參考,因此不發起修建,而皇后親蠶禮儀的舉辦地方,由于皇城之內空曠對照多,因此發起司禮監來配合尋找,桑樹培植以供養蠶的諸事宜,則由禮部牽頭辦理。終極三個衙門商討后決意,將先蠶壇修造于皇城西苑。不過這時候嘉靖皇帝很平淡地回復道:這事兒可以先擱置一下。畢竟他此時已經快被大禮議(即為了能將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尊為皇帝,對已有的祭祀典章進行較大規模地更換)搞得焦頭爛額。
嘉靖九年(1530),大禮議已經根本告一段落,嘉靖帝也能夠騰出時間來忙于進一步抬升自己父親的身份入祀太廟,于是南北郊分祀天地這件事再一次被提出來。這一年,先蠶壇的興建正式提上日程。
這一年的元宵節,已經升任吏科都給事中的夏言再次向皇帝上書,提議在北郊興建先蠶壇。這次嘉靖皇帝終于有精力來過問此事了。他把夏言的奏折轉手交給了大學士張孚敬。已經在分祀這個話題上碰過釘子的張孚敬馬上復議。于是嘉靖皇帝給禮部下旨,要求察訪古代的禮法,覆原先蠶壇祭祀儀式。張孚敬也馬上對皇帝這道敕書做出了反應,向皇帝請求在安穩門外興建先蠶壇,其制度仿先農壇。嘉靖皇帝聽了張孚敬的匯報極度滿意,要求盡快按照所議執行。
偏巧這時蹦出來一個詹事府的詹事:霍韜,他對親蠶制度提出了異議。他的原因也很簡樸,皇帝去天壇祭天,固然只有五里之遙,但還需要提前一天到齋宮去齋戒。皇后去北郊安穩門外,間隔比天壇遠多了,皇后要是提前一天出宮,在宮外如何留宿是個大疑問。
其次,把蠶室建在郊野,宮嬪命婦們就不能夠親身到現場觀摩,這件事情就成了有文無實,形同虛設。因此他發起親蠶之禮就在紫禁城鄰近舉行。
霍韜的言論遭到了嘉靖皇帝的強烈指責,他以為霍韜素諳禮法,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來。不久,戶部在察訪安穩門外建設用地場合后也提出了水源供給的難題,發起還是將蠶壇建在西苑為宜,由於有太液池水可以作為浴蠶的供水保障。而且依據唐宋兩代的制度,唐代是在御苑之中,宋代則直接在皇宮里,因此戶部發起將先蠶壇就近建置在皇城內。但率性的嘉靖皇帝執意要依照南北分祀之禮,將蠶壇建置在安穩門外,無奈之下,官員們只能是服從旨意。
安穩門外首次舉辦親蠶禮
正月十七日,嘉靖皇帝下旨強調,在北郊興建先蠶壇這件事情,大家不要受霍韜言論的陰礙。大臣們知道皇上的拗勁兒又上來了。于是只能是走中間路線,在安穩門外興建蠶壇的根基上,提出幾條不痛不癢的發起,最后他們還一起確認了皇后出宮路線,不再走午門、大明門這樣繞一個大彎,而是從玄武門(即今故宮神武門)直接出北安門(即地安門)往安穩門,沿途加大戒備力度,以保證皇后的絕對安全。
大福娛樂城登入到了二月初二,工部呈上了先蠶壇的安排圖。嘉靖皇帝對著圖紙提出了自己的方法:新筑的壇臺長寬各二丈六尺,高二尺六寸娛樂城夜間活動,四面都建置有升,即登上壇臺的臺階。所有這些尺寸的數字,都是用的陰數,以象征這是皇后行親蠶禮專用的祭壇。壇臺的東、西、北三面,遍植桑樹和柘樹。柘樹是桑樹的嫡親,是一種落葉灌木,葉子也可以用來喂蠶。工部原有方案中的燕息殿,即皇后行親蠶禮時安息的地方,被皇帝取消。主管禮儀事務的掌禮房,則成為蠶宮令的就事機構。此外還新筑一座采桑臺,高一尺四寸,長寬各一丈四寸,略小于先蠶壇臺。重要附屬建筑有鑾駕庫,用以貯藏皇后來此行親蠶禮時的各種儀軌設備。
一切預備就緒,可偏偏此時欽天監極度不識趣地提了個發起:看過黃歷之后,本年不宜有大的土木建設。禮部也附議說查閱了史籍,周代王后親蠶,都要挑一個好日子,選日子這事兒本年怕是錯過了,不如來歲再行選定。并且發起皇帝說,本年的親蠶禮,干脆就在宮內舉行吧。
嘉靖皇帝并沒有妥協,而且還用了一個大招予以反擊:親蠶禮這事兒,朕已經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和老祖宗們都提前說過了,他們都批准,因此我也不敢中止這件事!
無奈之下,禮部只能提出了一個十分不出眾的折中方案:新的先大福娛樂城推薦蠶壇建筑,本年可否先臨時用葦席和竹木搭建?這惹得嘉靖皇帝十分不快,他馬上回絕道:莫非你們所說的用葦席搭建的簡略房就不用盡政府資金嗎?依朕看,你們估算一下預算,把緊要的建筑,先興建起來,后續的再議。終極禮部和工部商討的結局是先蠶壇、采桑臺、具服殿和必不可少的蠶室先行營建,其余的工程后延。這個方案終極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批准。
后續工作進展明顯順利了許多。二月初九,禮部向皇帝教導了皇后親蠶儀式的詳細步驟;二月十九日,皇帝下詔在興建中的先蠶壇旁建置桑園;次日,皇帝又與禮部官員商量了親蠶禮儀所用配樂以及樂舞生所穿衣飾;三月三日,工部向皇帝請示是否開始制作執事女官和舉麾女官官服,嘉靖皇帝發起女官只用常用冠服即可,是否制作來歲再議。三月二十七日,嘉靖帝的張皇后在新建成的北郊先蠶壇完工了有明一代第一次親蠶禮。
西苑再建先蠶壇
在安穩門外先蠶壇舉行的親蠶儀式在明代是第一次,同時也是最后一次。嘉靖十年(1531)二月三日,禮部尚書李時便發起嘉靖皇帝暫停當年的親蠶儀式,原因是那時北京城內外各項工程太多,工部已經無暇顧及先蠶壇后續工程的修造。而且,上年皇后已經在建設工地遷就了一次,本年還是先暫停吧。
但嘉靖帝卻以為這是大臣們在為了維護皇后的形象而找借口。由於上年在主持親蠶禮的時候遇上了風霾,北京城春日里的風霾,足以讓這些平日里過慣了舒服日子的皇親國戚們望而卻步。估算皇后在當天回到宮里的時候是灰頭土臉的形象,因此皇帝才會懷疑大臣們是出于維護皇室尊嚴的角度,提出暫停親蠶禮儀的請求。不過,終極嘉靖帝給出的發起是親蠶儀式已經向列祖列宗們匯報過了,因此必要嚴格執行下去。
然而禮部并沒有截止對皇帝的規勸,接下來的一個月,相關的官員數次向皇帝發起,皇后出城行親蠶禮多有不便,嘉靖皇帝也只能是退而求其次。這一年的三月初四,皇帝一大早便告訴大學士張孚敬,要求他和禮部尚書李時商討把先蠶壇轉移到西苑的事宜。當天下午,皇帝親身前去西苑,并要求兩名大臣一起陪同,君臣一同泛舟,越過太液池,來到了西岸的仁壽宮。
他早已經對仁壽宮開始了打算和安排,即把自己尊崇的祖先的舊宮,營建成一座專屬于自己的新宮殿,而先蠶壇的遷建也在這次皇帝的打算之中。
兩位官府的老油條早就摸透了皇帝的心思,在仁壽宮內君臣之間這段切磋就如提前演習過一般。皇帝先提到,自己極度珍視農桑,想在新的仁壽宮前營建土谷壇,以奉祀帝社帝稷(有別于國家等級的太社太稷),宮后則營建蠶壇,就這件事情征求兩位大臣的意見。識相的張孚敬馬上回復說:臣早就接收圣諭,無知道您今日親身過來。我剛剛從南郊天壇的工地返來,您既然囑咐了,我立刻就去辦。嘉靖帝聽了天然是大喜過望,于是便移駕昭和殿,等候張孚敬和李時察訪之后前來復命。其結局天然是可想而知,張孚敬把兩處神壇的選址夸上了天,還順著皇帝的思路,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例如宮后垣宇仍舊,增飾足稱蠶室,宮前欽定土谷壇方向極合法等。
從這兩條發起我們也能夠大致推斷出這兩座神壇的位置,即一南一北,位于舊仁壽宮區域的兩側。
嘉靖帝對于先蠶壇給出了一些補充意見,即增加具服殿一座,以供皇后親蠶時更衣安息。商討之后兩位大臣受皇帝約請留下來吃便飯,皇帝還專門派內官給兩位大人加了幾道菜,張孚敬和李時趕忙進殿謝恩。嘉靖帝命李時來到御榻前對他說:北郊蠶壇的事兒你不用再奏請了,過幾天跟工部打個招呼,直接拆除就可以了。于是北郊這座僅存在了一年,甚至都沒有完全建好的先蠶壇,從此便消逝在人們的視野中了。
跟著北郊蠶壇的拆除,仁壽宮蠶壇的興建也被提上了日程。依照嘉靖帝的設計動機,皇帝的帝社和帝稷在仁壽宮的南側,蠶壇則在仁壽宮的北側,含義皇帝于南郊親耕,皇后于北郊親蠶。只不過郊野在這里被宮外所代替了,也省去了車馬勞累,這對于嘉靖皇帝來說可謂合算。拆除原有蠶壇和利用原仁壽宮的部門墻垣,這兩個方案都加速了新蠶壇的建設速度。一個月后,皇后的親蠶禮便在西苑舉行了。
這座蠶壇如今已經沒有任何蹤跡可尋,由於它存在的時間也極度短。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以身體難受為由,暫停了親耕禮,指派由宣城伯代行禮。皇帝的親耕暫停,皇后的親蠶也就沒有進行下去的道理了。自此之后,每年的親蠶禮根本上都是遣女官代行禮。嘉靖四十年(1561),萬壽宮(即原仁壽宮)大火,帝社帝稷以及先蠶壇也遭受這場火警的波及,于是嘉靖帝干脆將親耕和親蠶這兩個儀式一并廢除了。自此之后在西苑只遺留下蠶池口這樣一個地名了。
清代康熙年間的皇城圖中,這一帶根本上是一片空曠,原仁壽宮的殘墻和北面的兩座宮門還有殘存,其內根本上是用作草場。后來在這片空曠的北部興建起了一座天主教堂,它便是知名的蠶池口教堂。那時,在宮內供職的西洋傳教士給康熙帝進獻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瘧疾。作為誇獎,皇帝許可他們在此處營建教堂。
清代,歷經雍正乾隆兩朝的建設,京城里再次建成先蠶壇,這座建筑也保存至今,便是北海公園的先蠶壇,它為研究舊時皇后親蠶禮以及先蠶壇的建筑制度留下了寶貴的參考。
前幾天是小滿節氣,在古代,人們在這一天要祭祀蠶神,禱告有個好收穫。自周代起,我國就已確立帝王親耕南郊,皇后親蠶北郊的儀式。北京城里,也有祭祀蠶神的陳跡,特別是北海公園里,乾隆年間興建的先蠶壇至今仍保存完好。
實在,在明代,北京城建有先蠶壇。只不過,其位置發作過幾回變動,皇后親蠶禮也是時斷時續,故而終極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只能在故紙堆里尋找當年的故事。
一波三折建先蠶壇
明代的先蠶壇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時,曾經有過安排,不過終極并沒有建成。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模仿南京制度,將所有主要的神靈祭祀,都會合在了北京城南郊一帶,包含有先農、山川、太歲、天地、日月等,并沒有獨自的先蠶壇。
嘉靖皇帝剛剛即位時,大臣夏言便提出修造先蠶壇。那時,夏言奉皇帝的旨意清查莊田,在向皇帝啟奏如何處理這些充公土地的時,夏言給了四條發起,此中的第一條,他強調莊田原來便是皇家和老黎民爭奪田產,繼續延續下去會讓皇家顏面盡失,因此他發起將大興縣境內的莊田改為各宮的親蠶廠、公桑園,并發起由禮部牽頭,覆原并規定皇后親蠶的禮儀。針對夏言的奏折,戶部的回復是:親蠶廠和公桑園以往并沒有舊制可參考,因此不發起修建,而皇后親蠶禮儀的舉辦地方,由于皇城之內空曠對照多,因此發起司禮監來配合尋找,桑樹培植以供養蠶的諸事宜,則由禮部牽頭辦理。終極三個衙門商討后決意,將先蠶壇修造于皇城西苑。不過這時候嘉靖皇帝很平淡地回復道:這事兒可以先擱置一下。畢竟他此時已經快被大禮議(即為i88娛樂城評價可信嗎了能將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尊為皇帝,對已有的祭祀典章進行較大規模地更換)搞得焦頭爛額。
嘉靖九年(1530),大禮議已經根本告一段落,嘉靖帝也能夠騰出時間來忙于進一步抬升自己父親的身份入祀太廟,于是南北郊分祀天地這件事再一次被提出來。這一年,先蠶壇的興建正式提上日程。
這一年的元宵節,已經升任吏科都給事中的夏言再次向皇帝上書,提議在北郊興建先蠶壇。這次嘉靖皇帝終于有精力來過問此事了。他把夏言的奏折轉手交給了大學士張孚敬。已經在分祀這個話題上碰過釘子的張孚敬馬上復議。于是嘉靖皇帝給禮部下旨,要求察訪古代的禮法,覆原先蠶壇祭祀儀式。張孚敬也馬上對皇帝這道敕書做出了反應,向皇帝請求在安穩門外興建先蠶壇,其制度仿先農壇。嘉靖皇帝聽了張孚敬的匯報極度滿意,要求盡快按照所議執行。
偏巧這時蹦出來一個詹事府的詹事:霍韜,他對親蠶制度提出了異議。他的原因也很簡樸,皇帝去天壇祭天,固然只有五里之遙,但還需要提前一天到齋宮去齋戒。皇后去北郊安穩門外,間隔比天壇遠多了,皇后要是提前一天出宮,在宮外如何留宿是個大疑問。
其次,把蠶室建在郊野,宮嬪命婦們就不能夠親身到現場觀摩,這件事情就成了有文無實,形同虛設。因此他發起親蠶之禮就在紫禁城鄰近舉行。
霍韜的言論遭到了嘉靖皇帝的強烈指責,他以為霍韜素諳禮法,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來。不久,戶部在察訪安穩門外建設用地場合后也提出了水源供給的難題,發起還是將蠶壇建在西苑為宜,由於有太液池水可以作為浴蠶的供水保障。而且依據唐宋兩代的制度,唐代是在御苑之中,宋代則直接在皇宮里,因此戶部發起將先蠶壇就近建置在皇城內。但率性的嘉靖皇帝執意要依照南北分祀之禮,將蠶壇建置在安穩門外,無奈之下,官員們只能是服從旨意。
安穩門外首次舉辦親蠶禮
正月十七日,嘉靖皇帝下旨強調,在北郊興建先蠶壇這件事情,大家不要受霍韜言論的陰礙。大臣們知道皇上的拗勁兒又上來了。于是只能是走中間路線,在安穩門外興建蠶壇的根基上,提出幾條不痛不癢的發起,最后他們還一起確認了皇后出宮路線,不再走午門、大明門這樣繞一個大彎,而是從玄武門(即今故宮神武門)直接出北安門(即地安門)往安穩門,沿途加大戒備力度,以保證皇后的絕對安全。
到了二月初二,工部呈上了先蠶壇的安排圖。嘉靖皇帝對著圖紙提出了自己的方法:新筑的壇臺長寬各二丈六尺,高二尺六寸,四面都建置有升,即登上壇臺的臺階。所有這些尺寸的數字,都是用的陰數,以象征這是皇后行親蠶禮專用的祭壇。壇臺的東、西、北三面,遍植桑樹和柘樹。柘樹是桑樹的嫡親,是一種落葉灌木,葉子也可以用來喂蠶。工部原有方案中的燕息殿,即皇后行親蠶禮時安息的地方,被皇帝取消。主管禮儀事務的掌禮房,則成為蠶宮令的就事機構。此外還新筑一座采桑臺,高一尺四寸,長寬各一丈四寸,略小于先蠶壇臺。重要附屬建筑有鑾駕庫,用以貯藏皇后來此行親蠶禮時的各種儀軌設備。
一切預備就緒,可偏偏此時欽天監極度不識趣地提了個發起:看過黃歷之后,本年不宜有大的土木建設。禮部也附議說查閱了史籍,周代王后親蠶,都要挑一個好日子,選日子這事兒本年怕是錯過了,不如來歲再行選定。并且發起皇帝說,本年的親蠶禮,干脆就在宮內舉行吧。
嘉靖皇帝并沒有妥協,而且還用了一個大招予以反擊:親蠶禮這事兒,朕已經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和老祖宗們都提前說過了,他們都批准,因此我也不敢中止這件事!
無奈之下,禮部只能提出了一個十分不出眾的折中方案:新的先蠶壇建筑,本年可否先臨時用葦席和竹木搭建?這惹得嘉靖皇帝十分不快,他馬上回絕道:莫非你們所說的用葦席搭建的簡略房就不用盡政府資金嗎?依朕看,你們估算一下預算,把緊要的建筑,先興建起來,后續的再議。終極禮部和工部商討的結局是先蠶壇、采桑臺、具服殿和必不可少的蠶室先行營建,其余的工程后延。這個方案終極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批准。
后續工作進展明顯順利了許多。二月初九,禮部向皇帝教導了皇后親蠶儀式的詳細步驟;二月十九日,皇帝下詔在興建中的先蠶壇旁建置桑園;次日,皇帝又與禮部官員商量了親蠶禮儀所用配樂以及樂舞生所穿衣飾;三月三日,工部向皇帝請示是否開始制作執事女官和舉麾女官官服,嘉靖皇帝發起女官只用常用冠服即可,是否制作來歲再議。三月二十七日,嘉靖帝的張皇后在新建成的北郊先蠶壇完工了有明一代第一次親蠶禮。
西苑再建先蠶壇
在安穩門外先蠶壇舉行的親蠶儀式在明代是第一次,同時也是最后一次。嘉靖十年(1531)二月三日,禮部尚書李時便發起嘉靖皇帝暫停當年的親蠶儀式,原因是那時北京城內外各項工程太多,工部已經無暇顧及先蠶壇后續工程的修造。而且,上年皇后已經在建設工地遷就了一次,本年還是先暫停吧。
但嘉靖帝卻以為這是大臣們在為了維護皇后的形象而找借口。由於上年在主持親蠶禮的時候遇上了風霾,北京城春日里的風霾,足以讓這些平日里過慣了舒服日子的皇親國戚們望而卻步。估算皇后在當天回到宮里的時候是灰頭土臉的形象,因此皇帝才會懷疑大臣們是出于維護皇室尊嚴的角度,提出暫停親蠶禮儀的請求。不過,終極嘉靖帝給出的發起是親蠶儀式已經向列祖列宗們匯報過了,因此必要嚴格執行下去。
然而禮部并沒有截止對皇帝的規勸,接下來的一個月,相關的官員數次向皇帝發起,皇后出城行親蠶禮多有不便,嘉靖皇帝也只能是退而求其次。這一年的三月初四,皇帝一大早便告訴大學士張孚敬,要求他和禮部尚書李時商討把先蠶壇轉移到西苑的事宜。當天下午,皇帝親身前去西苑,并要求兩名大臣一起陪同,君臣一同泛舟,越過太液池,來到了西岸的仁壽宮。
他早已經對仁壽宮開始了打算和安排,即把自己尊崇的祖先的舊宮,營建成一座專屬于自己的新宮殿,而先蠶壇的遷建也在這次皇帝的打算之中。
兩位官府的老油條早就摸透了皇帝的心思,在仁壽宮內君臣之間這段切磋就如提前演習過一般。皇帝先提到,自己極度珍視農桑,想在新的仁壽宮前營建土谷壇,以奉祀帝社帝稷(有別于國家等級的太社太稷),宮后則營建蠶壇,就這件事情征求兩位大臣的意見。識相的張孚敬馬上回復說:臣早就接收圣諭,無知道您今日親身過來。我剛剛從南郊天壇的工地返來,您既然囑咐了,我立刻就去辦。嘉靖帝聽了天然是大喜過望,于是便移駕昭和殿,等候張孚敬和李時察訪之后前來復命。其結局天然是可想而知,張孚敬把兩處神壇的選址夸上了天,還順著皇帝的思路,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例如宮后垣宇仍舊,增飾足稱蠶室,宮前欽定土谷壇方向極合法等。
從這兩條發起我們也能夠大致推斷出這兩座神壇的位置,即一南一北,位于舊仁壽宮區域的兩側。
嘉靖帝對于先蠶壇給出了一些補充意見,即增加具服殿一座,以供皇后親蠶時更衣安息。商討之后兩位大臣受皇帝約請留下來吃便飯,皇帝還專門派內官給兩位大人加了幾道菜,張孚敬和李時趕忙進殿謝恩。嘉靖帝命李時來到御榻前對他說:北郊蠶壇的事兒你不用再奏請了,過幾天跟工部打個招呼,直接拆除就可以了。于是北郊這座僅存在了一年,甚至都沒有完全建好的先蠶壇,從此便消逝在人們的視野中了。
跟著北郊蠶壇的拆除,仁壽宮蠶壇的興建也被提上了日程。依照嘉靖帝的設計動機,皇帝的帝社和帝稷在仁壽宮的南側,蠶壇則在仁壽宮的北側,含義皇帝于南郊親耕,皇后于北郊親蠶。只不過郊野在這里被宮外所代替了,也省去了車馬勞累,這對于嘉靖皇帝來說可謂合算。拆除原有蠶壇和利用原仁壽宮的部門墻垣,這兩個方案都加速了新蠶壇的建設速度。一個月后,皇后的親蠶禮便在西苑舉行了。
這座蠶壇如今已經沒有任何蹤跡可尋,由於它存在的時間也極度短。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以身體難受為由,暫停了親耕禮,指派由宣城伯代行禮。皇帝的親耕暫停,皇后的親蠶也就沒有進行下去的道理了。自此之后,每年的親蠶禮根本上都是遣女官代行禮。嘉靖四十年(1561),萬壽宮(即原仁壽宮)大火,帝社帝稷以及先蠶壇也遭受這場火警的波及,于是嘉靖帝干脆將親耕和親蠶這兩個儀式一并廢除了。自此之后在西苑只遺留下蠶池口這樣一個地名了。
清代康熙年間的皇城圖中,這一帶根本上是一片空曠,原仁壽宮的殘墻和北面的兩座宮門還有殘存,其內根本上是用作草場。后來在這片空曠的北部興建起了一座天主教堂,它便是知名的蠶池口教堂。那時,在宮內供職的西洋傳教士給康熙帝進獻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瘧疾。作為誇獎,皇帝許可他們在此處營建教堂。
清代,歷經雍正乾隆兩朝的建設,京城里再次建成先蠶壇,這座建筑也保存至今,便是北海公園的先蠶壇,它為研究舊時皇后親蠶財神娛樂城博弈風險禮以及先蠶壇的建筑制度留下了寶貴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