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新
給他上過課、時任北大校長的胡適先生成為了他的重要約稿對象之一
偶翻《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見有署名張璿寫給胡適先生的一封信,用的世間解社箋紙。全文如下:
適之先生道席:
學生現幫一出家人編一學術性月刊,名《世間解》,定于七月一日出版第一期,內容以佛學為主,兼及人生之道的研討,如儒道等等。目前學術性刊物是冷門,想像難得社會之迎接,以是,深愿在第一期中能獲得先生言論之榮耀。學生本當躬往哀求,由於,顧慮先生太忙,所以用寫信替代。也由於同樣的顧慮,所以不敢但願新作,如能飭書記從《中國哲學史》中古部門抄一段賜下,亦算得大恩情了。目前辦雜志,拉稿大難,必要先生作前導,始能有應者云集之望也。肅此敬請
教安
二十四年國文系結業學生張璿拜上
六月十二日
這位張璿即如今大名鼎鼎的張中行先生,張璿是他1931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時所用的學名。為了喚起胡適先生對他當年的些許印象,他提到他是民國二十四年即1935年國文系的結業生。在這一屆的中文系中,有胡適先生的迷妹徐hoya娛樂城 點數獲取芳,近鄰的外文系有李廣田和陳世驤,再近鄰哲學系則有何其芳和王錦第,當今的傑作家王蒙即是后者的兒子。
張中行之所以給胡適先生寫信,是由於:1947年夏天,張中行受北平廣化寺的續可法師之托,操辦《世間解》雜志的辦刊事宜。他在《流年碎影》提到:本刊一個研討人生之道的刊物,其目的與其說是致知,無寧說是致用。所謂致用尤著重普遍。也便是信中所說的內容以佛學為主,兼及人生之道的研討,如儒道等等。
張中行深知辦刊不易,目前學術性刊物是冷門,想像難得社會之迎接。特別是創刊之初,約稿尤為主要,重要只能找與我自己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我出身于北大,求人寫,這所求之人,顯然就最容易是北大的師輩以及一些同學。在諸多師輩中,從前給他上過課、時任北大校長的胡適先生成為了他的重要約稿對象之一。
既然是胡適在北大當文學院院長時的學生,張中行在《負暄瑣話》胡博士一篇中曾提到胡適教學《中國哲學史》課時的情景:
那時同學們都有個共同的感到,胡博士智慧過人,所以精力過人。三十年月初,他講大一普修的中國哲學史,在第二院大講堂(原公主府正殿)課堂,每周兩小時,我老是去聽。目前追念,同學們所以愛聽,重要還不是內容新穎深刻,而是話講得漂亮,不但不催眠,而且使發困的人不想睡。
不僅于此,張中行還在《流年碎影課程》中提到第二院大講堂可容二百多人,老是坐得滿滿的。
胡適只著有《中國哲學史》(卷上),也便是上古部門。據他20世紀20年月末撰寫的草稿《中國中古哲學史》綱要,其中古部門起于漢初,終于北宋初期,約自西歷前二〇〇,到紀元一〇〇〇年,此中內容涵蓋中國的禪(中國思想與印度思想結合后的特別產兒)。因《中國中古哲學史》,或可言《中國哲學史》(卷中)始終沒有出版,再加上胡適忙于各種事務,未必會給這本新刊專門寫稿,因此張中行在信中提到胡適如能飭書記從《中國哲學史》中古部門抄一段賜下一句,其意思是胡適先生可讓秘書就已有書稿中節選禪宗有關內容娛樂城出金時間,或者在百忙之中口述大意讓秘書整理成文即可。
此時的胡適先生除了忙于北大的各種事務之外,還有首屆中心研究院院士的選發難宜,私下還在考證《水經注》,以致身體出現心臟方面的異樣。他在1947年6月23日的日記中提到:今晚約十點半,我覺得胸部不舒服這是一年來第二次警告,大約是由於近來太辛苦了。因此,他對張中行這位從前學生的約稿天然沒有任何回應。
而梁漱溟先生是覆書可是沒有寫稿,張中行曾提到:我和他只通過一次信,是四十年月后期,我主編一個佛學月刊,當然要邀請北大講佛學的前輩寫文章,于是給他寫信。記得當時他在重慶,覆書說,他不寫,或許我的信提到張東蓀吧,他說張東蓀智慧,可以寫。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刊發僅僅九個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張中行向其他諸位師輩約稿的發信或者拜謁并非沒有任何結局,還可以說,接收了優良的成效。這在《負暄瑣話》《負暄續話》兩書中有諸多例證。
比如俞平伯先生,張中行提到:四十年月后期,我受一出大福娛樂城優惠平台家友人之托,編一種研究佛學的期刊《世間解》,請師友支持,此中當然有俞先生。俞先生對于門生,老是守循循然善誘人的古訓,除了給一篇說書紀實之外,還寫了一篇《談宗教的精神》。這篇文章不長,但所見深而透,文筆還是他那散文一路,奇峭而有情趣。俞先生很少談這方面的內容,所以知道他兼精此道的人已經很少了。他在《也說一件小事》中也提到俞先生很豪邁,創刊號就給了一篇《今世如何需要佛法》,約四千字,是不久前在華北居士林的一篇說書。
比如廢名,他提到其時我正編一種佛學期刊,對于這位自信典型佛的作家,當然要請他寫一點什麼,他慨然應允,寫了《孟子的性善與程子的格物》《佛教有宗說因果》《體與用》等文。
比如熊十力先生,張中行熟悉他,是上大學時去旁聽熊十力在北大開的新唯識論。張中行提到,但交往多是四十年月后期,他由昆明返來,住在北京大學紅樓后面,我正編一種佛學期刊,請他寫文章,他寫了連載的《讀智論抄》。
比如林宰平先生,張中行提到我有幸熟悉林先生,開始于1947年。其時他住在和諧門內,我去謁見,是為我編的佛學月刊征稿。林先生不習慣寫零碎片碎的應酬文章,但他禮貌,唯恐拂人之意,于是不久就寫了一篇,這便是發布在第四期的《記太虛法師談唯識》。
再比如朱自體驗金娛樂城清先生,張中行提淘金娛樂城 用戶評價到:
1947年,我主編一個佛學月刊名《世間解》,幾乎是唱獨角戲,集稿很難,不得已,只好用書札向很多飽學的前輩求援,此中之一便是朱先生。久做報刊編制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個大矛盾,不合用的老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撲滅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日還沒有好設法,于是只好碰碰嚐嚐,用北京的俗語說是有棗沒棗打一竿子,但願萬一會掉下一兩個。我也是懷著有棗沒棗打一竿子的心情這樣做的,萬沒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寫了一篇內容很切實的文章,并很快寄來,這便是刊在第七期的《禪家的語言》(后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冊)。那時為了表示感謝,我曾在編制室雜記里寫: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賜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們謹為本刊慶幸。禪是言語道斷的事,朱先生卻以言語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珍視。這一期出版在1948年1月,更萬沒有想到,僅僅九個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查朱自清的日記,未有張中行來信的紀實,但他在1947年12月21日提到寫成書評和《禪家的語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顧隨(羨季)先生,張中行曾提到:
四十年月后期,我主編一種佛學月刊,籌備期間,覺得稿源相當難題,同學李君通知我,說顧隨先生喜愛談禪,可以找他嚐嚐于是就去謁見關于寫稿的事,他謙遜,卻完全照請求的許諾下來。這之后持續一年多,他寫了十二章,成為談禪的大著《揣籥錄》(已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顧隨文集》)。
他對這部專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分量重、反向多。也便是說,正是由於張中行的約稿和顧隨先生的一再堅定,最后催出了《揣籥錄》這樣一本專著,如同當年《晨報副刊》編制孫伏園的約稿催出了魯迅的一部名著《阿Q正傳》一樣成為學界的佳話。
除了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