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書生中堪稱老饕的,前有張岱,后有汪曾祺。張岱在其知名典型作《陶庵夢憶》中提到的美食普及大江南北,北至北京,南到福建,他自謂越中清饞,無過余者。幾百年后,作家里特會吃的,廚子里特會寫的汪先生則英勇惜英勇,慨嘆浙中清饞,無過張岱。
余在拙著《湖山:張岱與他的美學世界》中,以江南食一章描畫了張岱作為美食家的人生切面。實在,除了為諸多美食寫下冰雪妙文,張岱還寫過《詠方物》三十六首,以詩香詞韻,贊人間至味。從食材產地到料理技法,再到口感品相,句句皆專。
知音王雨謙為此贊他:自是老饕,遂為諸物董狐。董狐是春秋期間的史官,被孔子譽為良史。王雨謙食事之董狐的評價,可謂相當之高。細細品讀,有如一張穿越時空的江南美食地圖,個中佳肴鮮味,有的還在滋養著現代人的舌尖味蕾,有的則隨時代消失只余文字回響。也許,正是有張岱這樣的食史們,才得以令美食成為一種學問,成為中國人生活美學的一部門。
獨留文字余韻的姑蘇余杭至味
蘇州有道歷史名吃帶骨炮螺,年輕作家馬伯庸在《兩京十五日》中也有提及,謂之帶骨鮑螺,一字之差。乍聽名字,仿若海鮮,實在它是道注重的甜點。張岱詩曰:炮螺天下味淘金娛樂,得法在姑蘇。截取冰壺魄,熬成霜雪腴。一甜真徹骨,百節但知酥。晶沁原無比,何慚呼酪奴。從這首詩可知,炮螺是用牛奶精煉出的乳酪制作的,起這個名字,只因外形似螺。
張岱對自制乳酪極度熱心,曾和叔叔一起潛心鉆研,有詩為證:一缶山牛乳,霜花半尺高。白堪欺玉汁,潔亦溷珠膠。酪在詎能割,酥融不可挑。空山養清寂,用以點松醪。
假如說詩是在極盡所能展示乳酪之香,那麼小品文《乳酪》則描畫了乳酪之珍:余自豢一牛,夜取乳置盆盎,比曉,乳花簇起尺許,用銅鐺煮之,瀹蘭雪汁,乳斤和汁四甌,百沸之。玉液珠膠,雪腴霜膩,吹氣勝蘭,沁人肺腑,自是天供。為了制得上好的乳酪,張岱竟然親身豢養了一頭牛,也是資深老饕所為了!在這樣的乳酪中參加少量蔗漿霜,熬之、濾之、鉆之、掇之、印之,所得帶骨鮑螺,天下稱至味。可惜的是,這道鮮味其制法秘甚,鎖密房,以紙封固,雖父子不輕傳之,今日的人只能靠文字去想象了。
同樣在今天場所招牌菜單里難覓蹤影的,還有招慶燒鵝。張岱終生摯愛杭州,對杭幫美食念念不忘,以詩盛贊的招慶燒鵝就是典型。詩曰:燒豬思佛印,招慶以鵝名。焦革珊瑚赤,深脂凍石明。腯肥剛七日,鬯匕慰三生。方曉羲之愛,何曾為喚鵝。
頗值得玩味的是,百長年后的清代老饕袁枚,卻在他leo娛樂城下載安卓的《隨園食單》中,對燒鵝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立場:杭州燒鵝,為人所笑,以其生也,不如家廚自燒為妙。兩位書生老饕對于同一道菜竟有截然相反的論斷,甚至專門以詩文記之,好像已經不能簡樸用各有所愛來下論斷。也許,這道菜傳了幾代,便盛名之下實在難副了。
流轉千年的玉盤珍饈與平常瓜果
當然,張岱筆下的大多數江南美食,如今我們仍有時機品嘗,結合詩文細品,不論是玉盤珍饈還是平常瓜果,都平添風流雅韻。
張岱終生行旅的范圍不廣,從《陶庵夢憶》來看,其行蹤僅跨江、浙、魯、皖四省,北方的諸多美食并沒有時機親嘗,因而提到羊肉,他念念不忘烏鎮:羊肉夸烏鎮,乳羔用火煨。沈猶朝飲過,賈客夜船來。凍合連刀斫,脂凝帶骨開。易牙惟一熟,不必用鹽梅。
關于烏鎮羊肉,當地有一個傳說,明嘉靖年間,烏鎮有一家湖羊肉館,味道平平,門可羅雀。老板懷疑是店員的疑問,開口辭退之。次日凌晨,店員生氣難平,將伙房外堆著的蘿卜、甘蔗梢倒進了燉羊肉的鍋里,就離開了飯館。老板到廚房去察看羊肉,感到跟平時不太一樣,嘗了一塊,膻味全無,香軟可口,趕緊追回店員,升職加薪!此后,烏鎮羊肉聲名鵲起。傳說嘛,真假莫辨,畢竟品牌都有故事。
瑤柱,北方人稱之為干貝,即以扇貝的閉殼肌制成的海味珍品,自古是老饕們的摯愛,古代人賜一雅稱西施舌。蘇東坡曾著《江瑤柱傳》,將之擬人化,寫下一篇生動的人物傳記。張岱在《詠方物》中詩以載之:誰傳江瑤柱,纂修是大蘇。西施牙后慧,虢國乳邊酥。柱合珠為母,瑤分玉是雛。廣東豬肉子,曾有此鮮無。
除了西施舌,張岱還鐘愛西施乳,即蘇州河豚肝,與蘆筍同煮則無毒。在《瓜步河豚》中,他詠道:未食河豚肉,先尋蘆筍尖。干城二卵滑,白璧十雙纖。春筍方除籜,秋莼未下鹽。夜來將搏命,蚤起復掀髯。為了這口至味,不惜搏命一試,好在安然無恙,早起撫著胡子,讚歎一句:在世真好啊!張岱的文字真是風趣得很。
張岱筆下的平常瓜果蔬菜,完全不輸饕餮盛宴。如《花下藕》,盛贊杭州蓮藕:花氣回根節,彎彎幾臂長。雪腴歲月色九州娛樂城客服,璧潤雜冰光。香可兄蘭雪,甜堪子蔗霜。層層土繡發,漢玉重甘黃。假如說蓮藕是平常,那麼福建的荔枝則透著幾許奢華。想想那是明朝,紹興與福建遙遙相隔,張岱卻總能吃上最新鮮的那一口荔枝,也不免吃完要感觸一番:宋香曾冠譜,進奉貴鐘南。霞繡雞冠綻,霜腴鵠卵甘。蔗漿寒一舌,螫乳滑千柑。飛騎供妃子,珊瑚里雪含。
江浙地域喜食茭白,張岱也對之情有獨鐘。他的《秋茭白》曰:九月西湖上,新茭個個肥。玉瑩秋水骨,碧卸楚絎皮。雋永同蔬筍,鮮甘比蜜蠡。幾年曾大嚼,軟飽在山居。九月的西湖,正是秋茭白上市之時,肥嫩如玉,鮮美甘甜,每年來此大吃一頓,軟飽這詞,用得正好。
不愛美酒卻鐘情醉蟹
自古美食配佳釀,張岱論酒的詩文卻不多。在《自為墓志銘》中,他列舉了自己的諸般喜好,唯獨沒有喝酒。實在張家飲酒是有淵源的,張岱說他的祖父素能痛飲,再往后代盡失傳。張岱的父親、叔叔,吃一碗糟茄,馬上臉頰發紅。家宴上,家廚精心料理,可謂江南一流。每上一道菜,兄弟們都爭相舉箸,吃飽了自行拜別,從頭到尾竟沒有人碰杯喝酒。對此,有個叫張東谷的醉翁對他父親說:爾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無知會吃不會吃。張岱說,二語頗韻,有晉人風味。有好事人在《舌華錄》中結算道:張氏兄弟賦性奇哉!肉不論美惡,只是吃;酒不論美惡,只是不吃。張岱忍不住讚歎:字字板實,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點金成鐵手也。
雖不愛吃酒,張岱卻是醉蟹的最佳代言人。《西泠河蟹》詩曰:肉中具五味,無過是霜螯。盾銳兩行列,臍高三月燒。瘦因奔夜月,肥必待秋濤。誰說江瑤柱,方堪饜老饕。九月團臍十月尖,張岱會在秋蟹肥美時,備一只壇子,先將冰糖煮化,加花椒、姜片、干辣椒,倒入適量料酒,放入洗好的花蟹,再澆入冰糖水和米酒,封好口。密封七天后掏出,只見醉蟹色青微黃,肉質鮮嫩,酒香濃烈,略有甜味,開壇即食,不開壇可保留兩月。
明朝中后期,文化興盛,結社成風。書生網上賭場支付速度們或以文會友,或結聚論學。唯有張岱,別開生面地成立了一個蟹會,自封會長。《陶庵夢憶》中有蟹會一篇,描述了蟹正肥美的金秋時節,蟹會開張、熱烈非凡的盛況。
食物不加鹽醋而五味全者,為蚶,為河蟹。河蟹至十月與稻粱俱肥,殼如盤大,墳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腳肉出,油油如螾。掀其殼,膏膩累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甘腴雖八珍不及。午后友人紛至,會長便開始煮蟹了。每人六只,掛心冷了有腥味兒,所以吃完一只再煮一只。蟹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桌上還佐以肥臘鴨、牛乳酪、醉蚶等各色佳肴;白菜是以鴨汁精心燉煮的,謝橘、風栗、風菱皆是應季佳果;酒乃玉壺冰,蔬以兵坑筍,飯是余杭新產的精米,漱口用的是張岱親身研發、一價難求的蘭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廚仙供。
余味無限的佳肴、添酒回燈的盛宴這些故事都發作在張岱的前半生。改朝換代之后,張家寓居村莊山野,粗食布衣,潦倒度日,能吃飽已是不易。在《陶庵夢憶》中憶及舊事,張岱慨嘆酒醉飯飽,慚愧慚愧;吟哦種種方物,眼見今天山河寸寸割裂,此心亦是寸寸斷折。
好在人生還有夢,在夢中,秋蟹正肥,蘭雪猶香;在夢中,家國故人,淺笑依然。如此,懷著對生活的無窮愛意,才有勇氣在布衣疏莨,常至斷炊的后半生,把這些回憶凝成冰雪詩文,再以一顆冰雪之魄,去造一處永不坍塌的精神桃園,庇蔭后來者。
歷代書生中堪稱老饕的,前有張岱,后有汪曾祺。張岱在其知名典型作《陶庵夢憶》中提到的美食普及大江南北,北至北京,南到福建,他自謂越中清饞,無過余者。幾百年后,作家里特會吃的,廚子里特會寫的汪先生則英勇惜英勇,慨嘆浙中清饞,無過張岱。
余在拙著《湖山:張岱與他的美學世界》中,以江南食一章描畫了張岱作為美食家的人生切面。實在,除了為諸多美食寫下冰雪妙文,張岱還寫過《詠方物》三十六首,以詩香詞韻,贊人間至味。從食材產地到料理技法,再到口感品相,句句皆專。
知音王雨謙為此贊他:自是老饕,遂為諸物董狐。董狐是春秋期間的史官,被孔子譽為良史。王雨謙食事之董狐的評價,可謂相當之高。細細品讀,有如一張穿越時空的江南美食地圖,個中佳肴鮮味,有的還在滋養著現代人的舌尖味蕾,有的則隨時代消失只余文字回響。也許,正是有張岱這樣的食史們,才得以令美食成為一種學問,成為中國人生活美學的一部門。
獨留文字余韻的姑蘇余杭至味
蘇州有道歷史名吃帶骨炮螺,年輕作家馬伯庸在《兩京十五日》中也有提及,謂之帶骨鮑螺,一字之差。乍聽名字,仿若海鮮,實在它是道注重的甜點。張岱詩曰:炮螺天下味,得法在姑蘇。截取冰壺魄,熬成霜雪腴。一甜真徹骨,百節但知酥。晶沁原無比,何慚呼酪奴。從這首詩可知,炮螺是用牛奶精煉出的乳酪制作的,起這個名字,只因外形似螺。
張岱對自制乳酪極度熱心,曾和叔叔一起潛心鉆研,有詩為證:一缶山牛乳,霜花半尺高。白堪欺玉汁,潔亦溷珠膠。酪在詎能割,酥融不可挑。空山養清寂,用以點松醪。
假如說詩是在極盡所能展示乳酪之香,那麼小品文《乳酪》則描畫了乳酪之珍:余自豢一牛,夜取乳置盆盎,比曉,乳花簇起尺許,用銅鐺煮之,瀹蘭雪汁,乳斤和汁四甌,百沸之。玉液珠膠,雪腴霜膩,吹氣勝蘭,沁人肺腑,自是天供。為了制得上好的乳酪,張岱竟然親身豢養了一頭牛,也是資深老饕所為了!在這樣的乳酪中參加少量蔗漿霜,熬之、濾之、鉆之、掇之、印之,所得帶骨鮑螺,天下稱至味。可惜的是,這道鮮味其制法秘甚,鎖密房,以紙封固,雖父子不輕傳之,今日的人只能靠文字去想象了。
同樣在今天場所招牌菜單里難覓蹤影的,還有招慶燒鵝。張岱終生摯愛杭州,對杭幫美食念念不忘,以詩盛贊的招慶燒鵝就是典型。詩曰:燒豬思佛印,招慶以鵝名。焦革珊瑚赤,深脂凍石明。腯肥剛七日,鬯匕慰三生。方曉羲之愛,何曾為喚鵝。
頗值得玩味的是,百長年后的清代老饕袁枚,卻在他的《隨園食單》中,對燒鵝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立場:杭州燒鵝,為人所笑,以其生也,不如家廚自燒為妙。兩位書生老饕對于同一道菜竟有截然相反的論斷,甚至專門以詩文記之,好像已經不能簡樸用各有所愛來下論斷。也許,這道菜傳了幾代,便盛名之下實在難副了。
流轉千年的玉盤珍饈與平常瓜果
當然,張岱筆下的大多數江南美食,如今我們仍有時機品嘗,結合詩文細品,不論是玉盤珍饈還是平常瓜果,都平添風流雅韻。
張岱終生行旅的范圍不廣,從《陶庵夢憶》來看,其行蹤僅跨江、浙、魯、皖四省,北方的諸多美食并沒有時機親嘗,因而提到羊肉,他念念不忘烏鎮:羊肉夸烏鎮,乳羔用火煨。沈猶朝飲過,賈客夜船來。凍合連刀斫,脂凝帶骨開。易牙惟一熟,不必用鹽梅。
關于烏鎮羊肉,當地有一個傳說,明嘉靖年間,烏鎮有一家湖羊肉館,味道平平,門可羅雀。老板懷疑是店員的疑問,開口辭退之。次日凌晨,店員生氣難平,將伙房外堆著的蘿卜、甘蔗梢倒進了燉羊肉的鍋里,就離開了飯館。老板到廚房去察看羊肉,感到跟平時不太一樣,嘗了一塊,膻味全無,香軟可口,趕緊追回店員,升職加薪!此后,烏鎮羊肉聲名鵲起。傳說嘛,真假莫辨,畢竟品牌都有故事。
瑤柱,北方人稱之為干貝,即以扇貝的閉殼肌制成的海味珍品,自古是老饕們的摯愛,古代人賜一雅稱西施舌。蘇東坡曾著《江瑤柱傳》,將之擬人化,寫下一篇生動的人物傳記。張岱在《詠方物》中詩以載之:誰傳江瑤柱,纂修是大蘇。西施牙后慧,虢國乳邊酥。柱合珠為母,瑤分玉是雛。廣東豬肉子,曾有此鮮無。
除了西施舌,張岱還鐘愛西施乳,即蘇州河豚肝,與蘆筍同煮則無毒。在《瓜步河豚》中,他詠道:未食河豚肉,先尋蘆筍尖。干城二卵滑,白璧十雙纖。春筍方除籜,秋莼未下鹽。夜來將搏命,蚤起復掀髯。為了這口至味,不惜搏命一試,好在安然無恙,早起撫著胡子,讚歎一句:在世真好啊!張岱的文字真是風趣得很。
張岱筆下的平常娛樂城夜間活動瓜果蔬菜,完全不輸饕餮盛宴。如《花下藕》,盛贊杭州蓮藕:花氣回根節,彎彎幾臂長。雪腴歲月色,璧潤雜冰光。香可兄蘭雪,甜堪子蔗霜。層層土繡發,漢玉重甘黃。假如說蓮藕是平常,那麼福建的荔枝則透著幾許奢華。想想那是明朝,紹興與福建遙遙相隔,張岱卻總能吃上最新鮮的那一口荔枝,也不免吃完要感觸一番:宋香曾冠譜,進奉貴鐘南。霞繡雞冠綻,霜腴鵠卵甘。蔗漿寒一舌,螫乳滑千柑。飛騎供妃子,珊瑚里雪含。
江浙地域喜食茭白,張岱也對之情有獨鐘。他的《秋茭白》曰:九月西湖上,新茭個個肥。玉瑩秋水骨,碧卸楚絎皮。雋永同蔬筍,鮮甘比蜜蠡。幾年曾大嚼,軟飽在山居。九月的西湖,正是秋茭白上市之時,肥嫩如玉,鮮美甘甜,每年來此大吃一頓,軟飽這詞,用得正好。
不愛美酒卻鐘情醉蟹
自古美食配佳釀,張岱論酒的詩文卻不多。在《自為墓志銘》中,他列舉了自己的諸般喜好,唯獨沒有喝酒。實在張家飲酒是有淵源的,張岱說他的祖父素能痛飲,再往后代盡失傳。張岱的父親、叔叔,吃一碗糟茄,馬上臉頰發紅。家宴上,家廚精心料理,可謂江南一流。每上一道菜,兄弟們都爭相舉箸,吃飽了自行拜別,從頭到尾竟沒有人碰杯喝酒。對此,有個叫張東谷的醉翁對他父親說:爾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無知會吃不會吃。張岱說,二語頗韻,有晉人風味。有好事人在《舌華錄》中結算道:張氏兄弟賦性奇哉!肉不論美惡,只是吃;酒不論美惡,只是不吃。張岱忍不住讚歎:字字板實,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點金成鐵手也。
雖不愛吃酒,張岱卻是醉蟹的最佳代言人。《西泠河蟹》詩曰:肉中具五味,無過是霜螯。盾銳兩行列,臍高三月燒。瘦因奔夜月,肥必待秋濤。誰說江瑤柱,方堪饜老饕。九月團臍十月尖,張岱會在秋蟹肥美時,備一只壇子,先將冰糖煮化,加花椒、姜片、干辣椒,倒入適量料酒,放入洗好的花蟹,再澆入冰糖水和米酒,封好口。密封七天后掏出,只見醉蟹色青微黃,肉質鮮嫩,酒香濃烈,略有甜味,開壇即食,不開壇可保留兩月。
明朝中后期,文化興盛,結社成風。書生們或以文會友,或結聚論學。唯有張岱,別開生面地成立了一個蟹會,自封會長。《陶庵夢憶》中有蟹會一篇,描述了蟹正肥美的金秋時節,蟹會開張、熱烈非凡的盛況。
食物不加鹽醋而五味全者,為蚶,為河蟹。河蟹至十月與稻粱俱肥,殼如盤大,墳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腳肉出,油油如螾。掀其殼,膏膩累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甘腴雖八珍不及。午后友人紛至,會長便開始煮蟹了。每人六只,掛心冷了有腥味兒,所以吃完一只再煮一只。蟹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桌上還佐以肥臘鴨、牛乳酪、醉蚶等各色佳肴;白菜是以鴨汁精心燉煮的,謝橘、風栗、風菱皆是應季佳果;酒乃玉壺冰,蔬以兵坑筍,飯是余杭新產的精米,漱口用的是張岱親身研發、一價難求的蘭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廚仙供。
余味無限的佳肴、添酒回燈的盛宴這些故事都發作在張岱的前半生。改朝換代之后,張家寓居村莊山野,粗食布衣,潦倒度日,能吃飽已是不易。在《陶庵夢憶》中憶及舊事,張岱慨嘆酒醉飯飽,慚愧慚愧;吟哦種種方物,眼見今天山河寸寸割裂,此心亦是寸寸斷折。
好在人生還有夢,在夢中,秋蟹正肥,蘭雪猶香;在夢中,家國故人,淺笑依然。如此,懷著對生活的無窮愛意,才有勇氣在布衣疏莨,常至斷炊的后半生,把這些回憶凝成冰雪詩文,再以一顆冰雪之魄,去造一處永不坍塌的精神桃園,庇蔭后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