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的最后一公里_i88娛樂城賽車

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期間,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大運河流淌千年,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承載著無數人的影像。

在徐則臣的影像中,京杭大運河反應了城市的變遷,也體現了人文歷史,他也陳說了關于大運河的文化影像。本文摘自《流淌于時間之上:文假名家走讀大運河》。

自己不能拿主張

關于京杭大運河的常識中,頗費思量的疑問之一,大約是運河的流向。北京與杭州,一北一南,水是自北向南流,還是從南往北走?照中國地勢,北高南低,水理當由北向南;若按中國水資本分布,巨浪泱泱于南國,多者濟寡,運河應該自南而北。事實上都不是。京杭大運河是條人工河,人工河跟天然河流的重大區別,便是以合為首先。

天然河流乃天作之河,它的生與長都聽大天然的,源頭在哪里,它就從哪里動身,目的地在何處,它終極就歸附何處。從上游到下游,起承轉合,生死奔赴。所以,就整體而言,它的流向只能是單一的自上而下、自高及低。橫貫中國東西的五巨浪系,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由於中國地勢北高南低同時西高東低,它們的整體流向只能是自西向東。三江源雄踞高原,海拔四五千米,所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所以飛流直下三千尺,唯見長江天際流;所以無邊落木蕭蕭下,在線博弈法規人生長恨水長東。

京杭大運河沒法這麼快意決絕,它沒有源頭,或者說沒有固定的水源。運河者,人工開鑿的通航河道也,借水方能行船。看人家表情行事,那只能怎麼便捷怎麼來,所以它的流向取決于所借水源的方向,自己不能拿主張。水源在南,它的流向便是自南而北;水源居北,它的流向便是從北往南。由此,就京杭大運河整體而言,其流向既非從南向北,也非自北而南,而是忽焉南北,又忽焉北南,有時候東西兩向也會變化,門前流水尚能西,在運河沿線真不是傳說。

那麼,作為京杭大運河最北一段,也便是從天津至北京的北運河,是從南往北流,還是從北向南流?

當年漕船過天津往北京行進,是最后一段的北上。元代定鼎大都,皇城居北,朝見天然是面上;地勢也是上,燕山山脈拔地而起于北京之北,那的確是高地;就行船而言,也是上,逆水謂之上行。當年一眾漕丁遠遠看見通州的燃燈塔,心下甚是歡喜,幾個月風雨兼程的苦旅終于熬到頭了,但手下和腳底卻不敢放松半毫。運河水量堪憂,又是逆流,劃船的、使帆的要憋足勁兒,岸上的纖夫也得繃緊繩由此可知,大運河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段,是自北向南而流。

假如自北京水路南下,那麼北京的水源從哪里來?事實上,大運河并非到了北京邊上的通州就算解散了,北京城內還有復雜水系。這些水又從哪里來?

千難萬險費盡周章,漕船到了通州,的確相當不易。元初年,郭守敬領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安排運河山東段,開鑿疏通河道,同時將隋唐運河裁彎取直,如此一來,運河自杭州至通州,縮短了900公里。運河行船,順順當當一天也就30公里,900公里當然是個大數。關鍵是,時日遷延,河道廢弛,天災人禍頻仍,隋唐運河北行越發步履維艱,郭守敬的安排疏通對北中國的運河就有了再生之意義。漕船帆漲滿,至通州卸下漕糧,折身南返。

i88娛樂城遊戲更新1293年之前,漕糧和沿著運河遠道而來的貨物都要先累積在通州,一點點經由陸路運到京城。大都的住民過百萬,做皇帝的、當大臣的、居后宮的、守城郭的、做大小生意和打雜的,吃穿用度所需不會少,還有宮殿要建、民房要修,磚瓦木柴也靠運河從南邊運過來,張家灣碼頭各類物資肯定積壓如山。通州到大都25公里,車載馬拉時代,這個旅程不能算短,螞蟻搬遷一樣往皇城里運,看著確切讓人著急。忽必烈就煩了,再召郭守敬上殿,還得再想設法。

年逾六旬的郭守敬再次披掛上陣,這次他要打通京杭大運河的最后一公里,便是開鑿從通州至大都積水潭的通惠河。這最后一公里是從整個京杭大運河來說的,若單從北京自身論,謂之起初一公里也說得通,由於這一段運河涉及整個北京城的水源。

最早採用海拔的概念

歷史學家談起北京過去的水資本,好像普遍樂觀。但無論哪個朝代、雨水有多豐沛,參照真正的水草豐美之地,北京都是個干旱之城。放在郭守敬時代,同樣如此,所以我們的大科學家費經心思去找通惠河的水源,直至找到白浮泉。

白浮泉作為源頭的輝煌不過百年。元末,白浮堰和引水渠因疏于控制而湮廢,后來明代修十三陵,掛心白浮泉等陵地龍脈被截,就把白浮泉打入了冷宮,棄之不用。但當年郭守敬一眾背負干糧和各種測繪工具,在多日田野查訪之后見到白浮泉時,它的水勢之豐沛想來是喜人的,否則郭守敬也不會堅決決意:此源可引,此水可用。

郭守敬最早將海拔概念用于地理和丈量學,早年在治理西夏黃河時,他已經利用海平面原理試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河經驗,比西方同類的大地丈量早620年。

北京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讓白浮泉水直奔東南大都當然最便捷,但有沙河、清河兩河當道,而且河谷低下,一奔東南就被它們帶跑了。羊入虎口當然不行,郭守敬攔河改道,筑起一道白浮堰,阻止白浮泉水流入東沙河。他要把白浮泉水往西引。往西是走高,不過這高是臨時的,途經丈量,郭守敬發明白浮泉地勢高出30公里外的西山山麓大概15米,有落差在,水自會尋找前路,往低處流。西引之后再往東南折。這一路他也有安排,沿途可以招兵買馬,白浮泉只是個源頭,是個引子,只此一泉是難堪大任的。《元一統志》載:上自昌平白浮村之神山泉,下流有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畝泉、西來馬眼泉、侯家莊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溫湯、龍泉、冷水泉、玉泉諸水畢合。諸水匯聚方可成事,它們一起流入甕山泊,再至西水門入都城。這一路地勢西高東低,引水渠東水西流,局部逆勢而上,在不懂海拔概念的時人看來,那的確堪稱神奇,所以那時有人讚歎: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曉。

甕山泊的水繼續東流,匯入海子,也便是今日的積水潭,積水潭由此確保了水面汪洋。水源連續不斷,從通州到積水潭的運河開鑿成為可能。郭守敬依據地形地貌的變化和水位落差,沿線有針對性地建設閘壩和斗門,及時辦理了行船所需的水利前提。史料載,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通惠河成。忽必烈從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回到大都,路過積水潭,但見積水潭上舳艫敝(蔽)水,龍顏大悅,賜名京杭大運河的這最后一公里為通惠河。至此,生產、生活和建筑的諸般所需都可以沿水路進入大都腹地。京杭大運河終成矣。

石頭上開出的工夫通道

通惠河的開鑿在當年無疑是劃時代的壯舉,但滄海桑田,千年的大路走成河,千年的大河也可以上升成途徑。寫長篇小說《北上》時,我曾請專家做向導,一路講解通惠河。在通惠河通州出發點處,我們沿著河邊漫步,河水稀落,的確難以想象當年帆檣接踵的繁榮。繞過一座橋,走到對面的堤岸上,再往南,上了另有一條與通惠河平行的馬路,專家指著腳下的大馬路,然后抬高手指,一路指前進方,說:這才是當年的通惠河。我悚然一驚。不僅是由於通惠河平行北移如此之遠,更是讚歎千百年里曾有的滄桑巨變。置身那個時代,一切都平淡無奇,而時移世易,點滴的變化也會被時空放大,成為難以還原的驚天之變。

當然不變的也有,比如燃燈塔和張家灣的通運橋。在北運河與通惠河的交匯處,一塔一橋堪稱標志。當年的漕船沿河北上,遠遠看見燃燈塔,一顆心徹底放下來,這一趟海角苦旅終于可以解散了。

在今日趕快生長的樓群里,灰突突的燃燈塔身陷重圍,再沿運河北上,你用高倍遠視鏡也很難發明它身在何處。但在漕運時代,它是整個通州的制高點。56米的燃燈塔始建于1500年前的北周,又稱燃燈佛舍利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須彌座雙束腰。作為當年通州古城的標志,與臨清舍利寶塔、杭州六和塔、揚州文峰塔并稱運河四大名塔。北周之后,燃燈塔歷經多次重建和修繕,最近一次重修在1987年。不是燃燈塔變矮了,而是樓房畸形地更高了。漕運時代解散后,觀看燃燈塔必要換一種方式,那便是走到它近前。圍著塔基轉幾圈,抬頭再看,我知道,此刻感遭受的它的雄渾偉岸,跟700長年前郭守敬感遭受的毫無二致。

沿空地荒蕪的運河河道繼續南行,很快到張家灣的古城門。

從一條寬敞的巷子走出去,正對著2024 娛樂城通運橋和張家灣的老城門。青磚條石一碼財神娛樂城體驗金活動到頂,保留得相當完好。聽說城門跟曹雪芹頗有些關系。一說曹家在張家灣開過兩家當鋪;另一說,曹雪芹曾在城門旁邊的表親家借居,總之他沒少出入這城門。《紅樓夢》里寫到林黛玉進北京,曹雪芹就讓黛玉在張家灣上的岸。

由於橫跨蕭太后河,通運橋俗稱蕭太后橋。蕭太后河在這個炎熱的中午也十分地不景氣,涓涓細流;河里的水草和苔蘚是黑的,所以也辨不清越過水草和苔蘚的細流是不是黑的。蕭太后是遼國的太后,聽名字就知道此河來頭甚大。可見宋遼之爭時,這條河曾流淌在遼國的大地上。通運橋初建是木橋,明神宗時易木為石,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月告竣,賜名通運。清咸豐元年(1851年)稍事修葺,主體仍是萬歷時的通運。蕭太后河開鑿時目的明確,即運送兵糧,兵車過后,由於靠近北運河,天然成了貨物轉運的通道。

通運橋南北向,長十三丈,寬三丈,兩端設青砂巖石欄,橋兩端各有雕獅望柱二十二根。鋪設橋面的大長條石,當是建橋時的原配。一塊塊花崗巖沉穩寬厚,在太陽下發著包漿的白光。每一塊石條上都摞滿深陷的車轍印,石頭凹陷下一道道車輪寬的槽坑。木輪車年月,南來北往的車輪包裹了鐵皮,在石頭上來來往回碾壓。先是一道白痕,一年過去,石頭凹下一寸,再一年,又凹下一寸,如是反復。三百長年里,無數的車輪逐步走在碾出的固定的槽印里,車轍于是越陷越深,生生在石頭上開出一條條工夫的通道,如同在大地上挖鑿出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

一座城在致敬一個人

懂得京杭大運河,通常會局限在運輸性能上。沒錯,千里長河一旦開,南邊的稻米即源源連續不斷運抵京城。漕糧之外,海量的物資也沿這條黃金水道接踵而至,大大補給了北方的貧困與荒疏,這是看得見的性能。還有看不見的,看不見往往更主要。比如政令的通達、國家意志的落實、民族認同感的建構、差異地區間經濟文化的切磋融通等,都運行在這條堪稱整個封建時代的高速公路上。盡管這是后話,但要追溯起來,無論如何我們都繞不開一個郭守敬。

郭守敬想必也不會意料到,他與一座城、一條河、一個國家之間的關系,會以一座紀念館的格式被高舉在積水潭邊。這是一座城在致敬一個人,甚至不但是一座城在致敬,而是整個國家在向他表白敬意。

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期間,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大運河流淌千年,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承載著無數人的影像。

在徐則臣的影像中,京杭大運河反應了城市的變遷,也體現了人文歷史,他也陳說了關于大運河的文化影像。本文摘自《流淌于時間之上:文假名家走讀大運河》。

自己不能拿主張

關于京杭大運河的常識中,頗費思量的疑問之一,大約是運河的流向。北京與杭州,一北一南,水是自北向南流,還是從南往北走?照中國地勢,北高南低,水理當由北向南;若按中國水資本分布,巨浪泱泱于南國,多者濟寡,運河應該自南而北。事實上都不是。京杭大運河是條人工河,人工河跟天然河流的重大區別,便是以合為首先。

天然河流乃天作之河,它的生與長都聽大天然的,源頭在哪里,它就從哪里動身,目的地在何處,它終極就歸附何處。從上游到下游,起承轉合,生死奔赴。所以,就整體而言,它的流向只能是單一的自上而下、自高及低。橫貫中國東西的五巨浪系,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由於中國地勢北高南低同時西高東低,它們的整體流向只能是自西向東。三江源雄踞高原,海拔四五千米,所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所以飛流直下三千尺,唯見長江天際流;所以無邊落木蕭蕭下,人生長恨水長東。

京杭大運河沒法這麼快意決絕,它沒有源頭,或者說沒有固定的水源。運河者,人工開鑿的通航河道也,借水方能行船。看人家表情行事,那只能怎麼便捷怎麼來,所以它的流向取決于所借水源的方向,自己不能拿主張。水源在南,它的流向便是自南而北;水源居北,它的流向便是從北往南。由此,就京杭大運河整體而言,其流向既非從南向北,也非自北而南,而是忽焉南北,又忽焉北南,有時候東西兩向也會變化,門前流水尚能西,在運河沿線真不是傳說。

那麼,作為京杭大運河最北一段,也便是從天津至北京的北運河,是從南往北流,還是從北向南流?

當年漕船過天津往北京行進,是最后一段的北上。元代定鼎大都,皇城居北,朝見天然是面上;地勢也是上,燕山山脈拔地而起于北京之北,那的確是高地;就行船而言,也是上,逆水謂之上行。當年一眾漕丁遠遠看見通州的燃燈塔,心下甚是歡喜,幾個月風雨兼程的苦旅終于熬到頭了,但手下和腳底卻不敢放松半毫。運河水量堪憂,又是逆流,劃船的、使帆的要憋足勁兒,岸上的纖夫也得繃緊繩由此可知,大運河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段,是自北向南而流。

假如自北京水路南下,那麼北京的水源從哪里來?事實上,大運河并非到了北京邊上的通州就算解散了,北京城內還有復雜水系。這些水又從哪里來?

千難萬險費盡周章,漕船到了通州,的確相當不易。元初年,郭守敬領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安排運河山東段,開鑿疏通河道,同時將隋唐運河裁彎取直,如此一來,運河自杭州至通州,縮短了900公里。運河行船,順順當當一天也就30公里,900公里當然是個大數。關鍵是,時日遷延,河道廢弛,天災人禍頻仍,隋唐運河北行越發步履維艱,郭守敬的安排疏通對北中國的運河就有了再生之意義。漕船帆漲滿,至通州卸下漕糧,折身南返。

1293年之前,漕糧和沿著運河遠道而來的貨物都要先累積在通州,一點點經由陸路運到京城。大都的住民過百萬,做皇帝的、當大臣的、居后宮的、守城郭的、做大小生意和打雜的,吃穿用度所需不會少,還有宮殿要建、民房要修,磚瓦木柴也靠運河從南邊運過來,張家灣碼頭各類物資肯定積壓如山。通州到大都25公里,車載馬拉時代,這個旅程不能算短,螞蟻搬遷一樣往皇城里運,看著確切讓人著急。忽必烈就煩了,再召郭守敬上殿,還得再想設法。

年逾六旬的郭守敬再次披掛上陣,這次他要打通京杭大運河的最后一公里,便是開鑿從通州至大都積水潭的通惠河。這最后一公里是從整個京杭大運河來說的,若單從北京自身論,謂之起初一公里也說得通,由於這一段運河涉及整個北京城的水源。

最早採用海拔的概念

歷史學家談起北京過去的水資本,好像普遍樂觀。但無論哪個朝代、雨水有多豐沛,參照真正的水草豐美之地,北京都是個干旱之城。放在郭守敬時代,同樣如此,所以我們的大科學家費經心思去找通惠河的水源,直至找到白浮泉。

白浮泉作為源頭的輝煌不過百年。元末,白浮堰和引水渠因疏于控制而湮廢,后來明代修十三陵,掛心白浮泉等陵地龍脈被截,就把白浮泉打入了冷宮,棄之不用。但當年郭守敬一眾背負干糧和各種測繪工具,在多日田野查訪之后見到白浮泉時,它的水勢之豐沛想來是喜人的,否則郭守敬也不會堅決決意:此源可引,此水可用。

郭守敬最早將海拔概念用于地理和丈量學,早年在治理西夏黃河時,他已經利用海平面原理試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河經驗,比西方同類的大地丈量早620年。

北京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讓白浮泉水直奔東南大都當然最便捷,但有沙河、清河兩河當道,而且河谷低下,一奔東南就被它們帶跑了。羊入虎口當然不行,郭守敬攔河改道,筑起一道白浮堰,阻止白浮泉水流入東沙河。他要把白浮泉水往西引。往西是走高,不過這高是臨時的,途經丈量,郭守敬發明白浮泉地勢高出30公里外的西山山麓大概15米,有落差在,水自會尋找前路,往低處流。西引之后再往東南折。這一路他也有安排,沿途可以招兵買馬,白浮泉只是個源頭,是個引子,只此一泉是難堪大任的。《元一統志》載:上自昌平白浮村之神山泉,下流有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畝泉、西來馬眼泉、侯家莊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溫湯、龍泉、冷水泉、玉泉諸水畢合。諸水匯聚方可成事,它們一起流入甕山泊,再至西水門入都城。這一路地勢西高東低,引水渠東水西流,局部逆勢而上,在不懂海拔概念的時人看來,那的確堪稱神奇,所以那時有人讚歎: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曉。

甕山泊的水繼續東流,匯入海子,也便是今日的積水潭,積水潭由此確保了水面汪洋。水源連續不斷,從通州到積水潭的運河開鑿成為可能。郭守敬依據地形地貌的變化和水位落差,沿線有針對性地建設閘壩和斗門,及時辦理了行船所需的水利前提。史料載,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通惠河成。忽必烈從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回到大都,路過積水潭,但見積水潭上舳艫敝(蔽)水,龍顏大悅,賜名京杭大運河的這最后一公里為通惠河。至此,生產、生活和建筑的諸般所需都可以沿水路進入大都腹地。京杭大運河終成矣。

石頭上開出的工夫通道

通惠河的開鑿在當年無疑是劃時代的壯舉,但滄海桑田,千年的大路走成河,千年的大河也可以上升成途徑。寫長篇小說《北上》時,我曾請專家做向導,一路講解通惠河。在通惠河通州出發點處,我們沿著河邊漫步,河水稀落,的確難以想象當年帆檣接踵的繁榮。繞過一座橋,走到對面的堤岸上,再往南,上了另有一條與通惠河平行的馬路,專家指著腳下的大馬路,然后抬高手指,一路指前進方,說:這才是當年的通惠河。我悚然一驚。不僅是由於通惠河平行北移如此之遠,更是讚歎千百年里曾有的滄桑巨變。置身那個時代,一切都平淡無奇,而時移世易,點滴的變化也會被時空放大,成為難以還原的驚天之變。

當然不變的也有,比如燃燈塔和張家灣的通運橋。在北運河與通惠河的交匯處,一塔一橋堪稱標志。當年的漕船沿河北上,遠遠看見燃燈塔,一顆心徹底放下來,這一趟海角苦旅終于可以解散了。

在今日趕快生長的樓群里,灰突突的燃燈塔身陷重圍,再沿運河北上,你用高倍遠視鏡也很難發明它身在何處。但在漕運時代,它是整個通州的制高點。56米的燃燈塔始建于1500年前的北周,又稱燃燈佛舍利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須彌座雙束腰。作為當年通州古城的標志,與臨清舍利寶塔、杭州六和塔、揚州文峰塔并稱運河四大名塔。北周之后,燃燈塔歷經多次重建和修繕,最近一次重修在1987年。不是燃燈塔變矮了,而是樓房畸形地更高了。漕運時代解散后,觀看燃燈塔必要換一種方式,那便是走到它近前。圍著塔基轉幾圈,抬頭再看,我知道,此刻感遭受的它的雄渾偉岸,跟700長年前郭守敬感遭受的毫無二致。

沿空地荒蕪的運河河道繼續南行,很快到張家灣的古城門。

從一條寬敞的巷子走出去,正對著通運橋和張家灣的老城門。青磚條石一碼到頂,保留得相當完好。聽說城門跟曹雪芹頗有些關系。一說曹家在張家灣開過兩家當鋪;另一說,曹雪芹曾在城門旁邊的表親家借居,總之他沒少出入這城門。《紅樓夢》里寫到林黛玉進北京,曹雪芹就讓黛玉在張家灣上的岸。

由於橫跨蕭太后河,通運橋俗稱蕭太后橋。蕭太后河在這個炎熱的中午也十分地不景氣,涓涓細流;任你博娛樂城信譽河里的水草和苔蘚是黑的,所以也辨不清越過水草和苔蘚的細流是不是黑的。蕭太后是遼國的太后,聽名字就知道此河來頭甚大。可見宋遼之爭時,這條河曾流淌在遼國的大地上。通運橋初建是木橋,明神宗時易木為石,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十月告竣,賜名通運。清咸豐元年(1851年)稍事修葺,主體仍是萬歷時的通運。蕭太后河開鑿時目的明確,即運送兵糧,兵車過后,由於靠近北運河,天然成了貨物轉運的通道。

通運橋南北向,長十三丈,寬三丈,兩端設青砂巖石欄,橋兩端各有雕獅望柱二十二根。鋪設橋面的大長條石,當是建橋時的原配。一塊塊花崗巖沉穩寬厚,在太陽下發著包漿的白光。每一塊石條上都摞滿深陷的車轍印,石頭凹陷下一道道車輪寬的槽坑。木輪車年月,南來北往的車輪包裹了鐵皮,在石頭上來來往回碾壓。先是一道白痕,一年過去,石頭凹下一寸,再一年,又凹下一寸,如是反復。三百長年里,無數的車輪逐步走在碾出的固定的槽印里,車轍于是越陷越深,生生在石頭上開出一條條工夫的通道,如同在大地上挖鑿出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

一座城在致敬一個人

懂得京杭大運河,通常會局限在運輸性能上。沒錯,千里長河一旦開,南邊的稻米即源源連續不斷運抵京城。漕糧之外,海量的物資也沿這條黃金水道接踵而至,大大補給了北方的貧困與荒疏,這是看得見的性能。還有看不見的,看不見往往更主要。比如政令的通達、國家意志的落實、民族認同感的建構、差異地區間經濟文化的切磋融通等,都運行在這條堪稱整個封建時代的高速公路上。盡管這是后話,但要追溯起來,無論如何我們都繞不開一個郭守敬。

郭守敬想必也不會意料到,他與一座城、一條河、一個國家之間的關系,會以一座紀念館的格式被高舉在積水潭邊。這是一座城在致敬一個人,甚至不但是一座城在致敬,而是整個國家在向他表白敬意。